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地是糧食生產之根、之本。“地之不存,糧將焉附?耕地必須保持在18億畝,這是底線,不能再低了。”
怎么切實真正管住、管好耕地,遏制“非農化”,同時還要防止“非糧化”?唐仁健表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光發文件、光開會議、光喊口號,一定要采取更嚴厲、更有力,可以講是“長牙齒”的硬措施。一方面,繼續加大公開曝光、掛牌督辦、追責問責的力度。另一方面,當然也要標本兼治,從制度、規劃、政策,也包括技術方面,多個維度,來進一步增強體制機制和執法的剛性約束。
唐仁健說,一是管數量。我們將積極地配合自然資源部門,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的順序,劃好三條控制線。
二是提質量。現在耕地有2/3還是中低產田,通過提高地力來挖掘產量的潛力非常大。同時繼續加大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實施力度。
三是控用途。也就是方向,地上種什么不種什么、多種什么少種什么,必須要精打細算,要有一個優先序的安排。下一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同時也合情合理地來把握耕地種植用途的管控問題。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要逐步讓它回歸到種糧食。尤其要注意的是,各地在把控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能搞“一刀切”“翻燒餅”,要合理合情、實事求是,制定一個逐步回歸的時間表,把握好進程。
轉自: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