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以種為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繼續牢牢攥緊農業“芯片”。在近日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院士專家分享了科研創新、成果轉化、良種供應保障等種業全產業鏈的新突破,共議推動種業振興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科技創新助力攥緊“當家品種”
科技創新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與會專家指出,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業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穩中國飯碗必須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牢牢攥緊中國種子。
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突破性品種選育、前沿育種技術研發……各個環節久久為功,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節水小麥、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保證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40%。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許為鋼在會上發表演講時引用了一組數據:1978年至2021年,我國小麥種植面積從4.4億畝減少到3.6億畝,但總產量從0.54億噸提升到1.3億噸。“我國小麥單產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單產提高對總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他指出,要加強培育綠色新品種,為解決小麥生產面臨的關鍵問題提供有力的品種支撐。
我國華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嚴重,小麥生育期降水量嚴重少于需求量,節水高產小麥品種的選育具有緊迫性。許為鋼說,我國育種工作者因地制宜育成“冀麥38”“石4185”“邯6172”等優異品種,促進華北形成現代節水高產小麥耕作方式。
育出更多好種子,必須加快育種技術創新。近年來,我國加快種質資源發掘利用,研發應用關鍵技術,開展全國優質米品種聯合攻關,培育了一大批優質稻米品種。
我國南方雙季稻區種植早稻多為秈稻,品質、效益偏低,多用于儲備糧或工業用糧。運用分子精準設計育種技術,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帶領團隊聚合高產、抗寒抗高溫、抗病抗倒伏、長粒優質等優異性狀育成了“中科發早粳1號”新品種。
李家洋介紹,新品種將提前兩三個月把優質新粳米送上餐桌,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收益,助力南方各省提升口糧自給率。“我們通過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實踐,培育了一系列高產優質新品種,為解決‘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提供了有效途徑。”
國際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信息化育種”的“4.0時代”。多名與會專家指出,將現代生物育種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傳統綜合育種技術進行融合,能有效實現作物產量、抗逆性等性狀的迅速提升,進一步提升種業競爭力。
“技術手段不斷革命,傳統物候周期限定的表型育種,正向破除時空制約的多組學綜合育種拓展。”許為鋼說,育種科研正融合表型組學、代謝組學、蛋白組學和基因組學等學科,以及高通量、大數據、智能化等技術。
專家指出,在創新攻關持續推進,部分品種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還需看到,我國在核心種源等領域還有相當的差距。當前,我國正開展十大主要糧食和畜禽育種攻關,促進水稻、小麥、大豆、生豬等重要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
更多良種灑向廣袤田野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與會專家對此充滿信心,期待更多自主研發的好種子灑向沃野,助力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品質。
大會期間,安徽新世紀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與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就高產抗赤霉病小麥新品種“南農999”和“中科166”的品種權轉讓簽約,每個品種權及后期技術服務費達1000萬元。
小麥赤霉病被稱為小麥“癌癥”,不僅造成嚴重減產,產生毒素還會危害人類生命健康。安徽新世紀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梁棟說,此次轉讓的小麥新品種在抗赤霉病能力上均達到中抗以上水平,相關品種推廣將為小麥穩產、農民增收做出貢獻。
好種子落地離不開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作為種業創新的關鍵主體,企業正加快聯結科技和資本,打通研發和市場。2022年,農業農村部遴選了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種業企業機構,集中力量構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國家種業企業陣型,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
大會期間,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博覽會同時舉行,突破式育種成果成為關注焦點。新廣農牧有限公司展區吸引觀眾慕名前來,了解“廣明2號”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情況。2021年底,我國自主培育的“廣明2號”等3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通過審定,品種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不相上下。
2017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首創的,基于“京芯一號”55K SNP育種芯片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被應用到白羽肉雞育種。新廣農牧先后育成6個專門化白羽快大型肉雞品系,篩選出了兩個優秀配套系組合。目前,通過審定的“廣明2號”正在加快產業化推廣,該公司一年可擴繁生產1200萬套白羽父母代種雞。
立足商業化育種,科企合作走向深入。近年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團隊每年通過國審品種30個以上。該團隊長期與20多家種業企業穩定合作,育成品種都通過科企合作實現產業化應用,年種植面積約5000萬畝,累計超過4億畝。
首批通過國審的機收籽粒品種“京農科728”,鮮食玉米主導品種“京科糯2000”“農科糯336”……該院培育的品種包括生產所需的多種類型。該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趙久然說:“以生產和產業需求為導向,團隊持續高效創新種質、培育品種。”
大會期間,12家從事種業繁育、良種銷售等業務的公司簽約進駐崖州灣科技城三亞國際種業科創中心,助力該園區構建良好的種業產業發展集群。聚焦打造種業科創高地,該園區已累計注冊涉農企業上千家,培育引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5家,創新要素加速匯聚。
“縱觀世界農業強國,無一不是種業強國。”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說,種業發展需要種質創新和品種培育、種子生產加工、營銷推廣“三駕馬車”共同拉動。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農業領域的科學家,也需要工業、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等方面專家的共同努力。
確保好種子“供得上”“供得好”
雖是冬日,南海之濱依然溫暖如春。在海南省東方市,感恩平原各處農田農事不斷茬,制種農戶紛紛開展水稻育秧。春節過后,這里即將進行大規模插秧。
這段時間,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制種基地格外熱鬧,制種農戶、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上起“制種課”,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院長丁艷鋒現場傳授水稻育秧及田間管理技術。
“我們在東方有2萬畝制種基地,為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種業有限公司等10多家種業企業代繁30多個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仕明介紹,公司年產水稻種子600萬到800萬公斤,可供600萬至800萬畝大田水稻種植。
東方市水稻一年三熟,是發展制種產業的理想之地。去年,東方市被認定為國家級制種大縣。目前,有60多家種業企業在此布局制種基地,制種面積達8.2萬畝。東方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東方將借助國家級制種大縣的政策扶持,建設涵蓋科研、生產、加工的10萬畝高標準制種基地。
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96個制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干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覆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農作物。
優質種子的供應保障能力,成為種業企業日益重視的核心競爭力。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南三亞等地建立了育種基地,在新疆、甘肅、寧夏、山東等地建立了種子生產加工基地,配套安裝了集果穗烘干、脫粒、精選、包衣、包裝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種子加工生產線。
該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說,種業企業要提升規模化生產、加工、包裝出高質量種子的能力,還要不斷健全種子推廣、銷售和服務體系。同時,要針對種子生產方面的制種產量高、生產成本低、易收獲脫粒、發芽率高、加工安全需求進行品種研發創新。
長期以來,“仿冒種子”“套牌種子”現象頻發,取證難,不僅擾亂市場,也給糧食穩產、農民增收帶來隱患。隨著我國種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體系日益成熟,特別是去年新種子法的實施,讓與會業內人士對市場凈化充滿信心。
受訪嘉賓普遍認為,新修改的種子法擴大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環節,加大對假、劣種子等侵權行為處罰力度,有效地激勵了種業原始創新。期待立法部門、司法機關、行政機關、行業組織等進一步形成合力,構建全鏈條全流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記者 羅江)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