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啟動選育“全能”低損水稻品種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2-15





      2月12日,記者從重慶市農科院獲悉,該院與中國農科院共同承擔的低損水稻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項目已正式啟動。這是重慶市政府與中國農科院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中的14個科研項目之一。


      “我們希望通過項目實施,用5年時間選育出優秀的低損水稻品種,將水稻機收損失率降低一半,加工碎米率比部標一級標準降低一半。”市農科院水稻所研究員李賢勇說。


      李賢勇介紹,目前在以秈稻種植為主的南方稻區,大米生產過程中收割、加工、儲藏3個環節均存在較大損失。收割方面就是落粒問題。目前秈稻品種都容易落粒,不管是人工收割還是機收都會因碰撞導致谷粒掉落。其中機收損失率略高,平均在10%左右,也就是說一畝地要損失谷子50公斤左右。


      “加工方面就是碎米率較高。”李賢勇說,一般來說,稻谷的出米率大約為70%,100斤稻谷加工后可得70斤米,但受稻谷形狀、硬度等影響,加工過程中會出現碎米,整精米率隨之降低;最后就是儲藏過程中,受溫度、濕度和空氣氧化等影響,稻谷容易出現陳化變質現象。


      根據多年科研實踐,在收割、加工、儲藏方面,市農科院均已有相關低損品種,但尚未選育出集3方面優良性狀于一身的聚合型低損品種。


      “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掌握的育種材料不夠,以及對于資源的基礎研究不夠。”李賢勇說,目前市農科院相關品種的誕生更多是偶然發現所得,其基因和遺傳規律研究還不夠透徹。


      此次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最終培育出機收損失率5%左右、加工碎米率在7%以下、不易陳化變質的“全能”低損品種。


      “目前我們手上有近8.5萬份水稻種質資源,且在水稻基因研究方面有較好基礎。”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龍植說,此次項目實施中,中國農科院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研究優勢,助力重慶市農科院低損水稻品種選育以及后期應用、推廣,用低損品種助力糧食增收。


      轉自:重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科學家在“多快好省”培育水稻上取得新進展

        中國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為主糧,因此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是中國育種學家的奮斗目標。  如何才能實現多快好省地培育出一粒好種子?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獲悉,中國科學家利用品種設計的...
      2017-03-24
    • 海南耐鹽水稻大田試驗獲豐收 最高畝產逾400公斤

      近日,由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耐鹽南方秈稻新品種選育與示范”項目第二年大田試驗取得可喜進展,幾個耐鹽水稻新品種在含鹽量0 6%的海水倒灌農田中增產明顯,最高畝產可達400公斤以上。
      2017-06-22
    • 袁隆平海水稻今日測產 未來將在中國2.8億畝鹽堿地推廣

      袁隆平海水稻今日測產 未來將在中國2.8億畝鹽堿地推廣

      9月28日,由袁隆平掛帥的“海水稻”項目將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和金口鎮海水稻稻作改良國家示范基地進行實地測產,未來或可在2 8億畝鹽堿地推廣。
      2017-09-28
    • 中國科學家用優良基因“模塊”組裝出超級水稻

      中國科學家用優良基因“模塊”組裝出超級水稻

      新華社南京11月1日電 在水稻起源之地,先進的基因組技術可能將徹底改變這種古老作物的未來。中國科學家如拼搭樂高積木般,將超高產、品質改良和抗性提升等優秀基因“模塊”“組裝”成了一種前所未見的超級水稻。
      2017-11-0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