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農技中心組織有關科研教學單位和植保機構的專家,分組赴小麥主產區江蘇、安徽、河南、陜西4省11縣(市),開展春季麥田雜草發生和防治情況調研。
調研組實地考察春季麥田雜草發生危害與防治效果,與省、市、縣植保機構技術專家詳細了解當地除草劑使用品種與劑量、施藥方式以及藥害發生等情況,提出了加強冬前除草與安全施藥技術措施。據全國農技中心調度,今年春季麥田雜草總體中等、部分偏重發生,發生面積約2.63億畝次,已開展防治2.55億畝次,雜草危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受輕簡化栽培技術快速推廣、收割機械大面積跨區作業、除草劑長期單一使用等因素影響,節節麥、多花黑麥草、菵草、婆婆納等惡性難防雜草擴散速度加快、種群密度增加、抗藥性持續上升,防治難度越來越大,對小麥穩產高產構成嚴重威脅。
調研期間召開座談會,圍繞提升麥田雜草綜合防治技術水平,推動冬前除草技術推廣,與會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開展動態監測。建立全國麥田雜草監測網點,以節節麥、多花黑麥草等惡性難防雜草為重點,定期開展雜草普查和抗藥性監測,為科學防治提供數據支撐。二是更新防治理念。從過去的單純依賴化學除草向集成應用綠色防治模式轉變,從過去的“見草打藥”向“預防用藥”轉變,從過去的“多元混配、增大劑量”向除草劑減量增效轉變,遏制除草劑過量使用、濫用現象。三是堅持綠色防控。加快綠色控草產品、技術的示范推廣,集成深翻整地、適度密播、精播選種等農業、物理及生態措施綜合控草技術推廣應用。四是加強技術儲備。針對節節麥、多花黑麥草等惡性雜草防治手段缺乏的問題,重點開展深耕除草、誘萌除草、土壤封閉處理等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推廣,進一步提高雜草防治效果。
轉自:全國農技推廣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