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消費國,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為完備的紡織產業體系,也是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侯順利,在日前舉辦的2023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棉業發展年會上介紹。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棉花產量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棉花產量597.7萬噸,比2021年增加24.6萬噸,增長4.3%。
對于我國棉業而言,過去一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未來,如何加快構建棉業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棉業高質量發展,實現棉業大國向棉業強國的轉變,2023全國棉花交易市場棉業發展年會與會專家從宏觀政策、產業需求、產地發展等方面提出思路和建議。
開啟中國棉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侯順利建議,把發展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實施好“質量興棉”升級行動;提升高品質棉花供給與需求間的適配性,引導紡織行業加快產品和品類創新、下沉縣域市場,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棉紡織品消費空間;將數字化應用到種植、加工、檢驗、倉儲、物流、消費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為棉花產業提檔升級賦能;不斷優化棉花生產布局,多渠道保障紡織原料供應,持續提升棉花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董事長丁好武說,縱觀行業發展全局,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將積極推進棉紗規范化體系建設及進口棉標準化、規范化體系建設,探索打造相關領域的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行業整體流通效率和規范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同時,開展“中國棉花學校”產業培訓項目,為行業持續培養專業人才,積蓄發展后勁。
如今,棉花已經實現全程數字化監管,從棉農到軋花廠、倉庫,再到紡織廠,每一個棉農、每一包棉花都有數據記錄。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副總經理沈潔強認為,不斷成熟的數字棉花和快速發展的智能棉業,必將為中國棉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數字生態圈,行業每一個人都將是生態圈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總行糧棉油部總經理李楠介紹,農發行將繼續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在棉花信貸業務方面,將全力做好市場化條件下的棉花收購工作,推動棉花信貸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加大棉花產業鏈供應鏈的信貸支持力度。
新疆是我國棉花的最大產區,也是棉花產業重地。近些年棉花產量、機械化水平和棉花質量都在上升,紡織企業從之前的560家增加至2022年的3658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自治區棉花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梁勇表示,新疆將以建設國家優質棉基地、提升棉花品質和延伸棉花產業鏈為著力點,以加快棉花及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棉花產供儲加銷體系建設和推動國家級棉花棉紗交易中心創新發展、實現期現聯動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自治區棉花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對于未來棉花產業的發展,期待各環節企業能夠在變局中開新局,從‘良種繁育-種植-加工-紡織-布匹-服裝’全產業鏈共同發力。”新疆利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德華建議,各企業以“建立棉花科研創新平臺、形成優質棉種植模式、制定軋花工藝規程、制定原棉標準、訂單收購優質棉、提升加工質量、建立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利益聯結機制、創建區域棉花品牌”共同任務為目標,打造中國棉花產業新優勢,共同推進中國棉花產業升級,以好品質塑造好口碑,以好口碑支撐好品牌,更好開拓新疆棉花的國際市場,引領中國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楊夢帆)
轉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