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保護工作,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2021年,中國科學院匯聚全國農業及多學科科研力量,聯合黑吉遼蒙三省一區全面啟動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通過原始理論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與成果推廣應用,為養好用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撐。
兩年來,以三江平原作為“會戰”區域的三江示范區在北大荒集團友誼等農場的支持配合下,連續攻克多項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并累計輻射推廣3190萬畝,取得“會戰”“開門紅”。
格田改造
聯手合作共建新“友誼”
北大荒集團友誼農場是國家最早的農業現代化示范窗口,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作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的對接窗口單位與北大荒農墾集團紅興隆分公司、友誼農場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三江示范區“會戰”序幕。
“北大荒集團是糧食生產的‘國家隊’,中科院是科研領域的‘國家隊’,兩隊聯合選定友誼農場作為核心示范區,將更好發揮北大荒集團土地規模大、耕作技術先進等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取得更多用得上、留得下、推得開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成果。”“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三江示范區負責人劉煥軍介紹說,三江示范區將聯合中科院、農科院、農墾科學院、高校、龍頭企業等28家單位的14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項目組,聚焦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開展科技攻關,努力構建提升黑土地基礎地力、生產能力和生態支撐力的系統保護體系。
“友誼農場從建場開始就承擔起了‘出糧食、出經驗、出人才’的歷史使命,目前我們正集中力量建設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三江示范區的專家在友誼開展科技攻關,將為我們打造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樣板提供強大的科技保證。”友誼農場總經理譚景光說。
為支持配合項目組,友誼農場成立由農場領導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協調工作專班,抽調農業和科技推廣中心人員與項目組聯署辦公,建立從農場到管理區到種植戶的三級轉化實施流程;結合正在實施的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先后投入近7000萬元建設了中科院北大荒友誼現代農業實驗站、黑土地保護實驗室、黑土地保護研究展覽館和智慧農業管控中心,并購置大批先進儀器設備,投資7150萬元的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樣板工程已開工建設……把保衛“黑土糧倉”的科技論文寫在了廣袤的三江平原上,開創了科研院所與規模農業企業“雙贏”的發展局面。
截至2022年末,三江示范區先后制定技術標準12項,申請國內外專利32項,研發新產品12個,實現成果轉化5項,授權發明專利6項,牽頭黑土地耕地質量天空地立體監測與預警系統、白漿土障礙消減與產能提升等2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友誼農場率先開展實驗形成的“北大荒模式”和“三江模式”成為規模農業黑土地保護的示范樣板;通過紅興隆分公司“農都講堂”和田間現場會等方式,為北大荒集團和三江平原縣市區培訓人員超5000人次,幫助友誼農場建立了225人的梯隊庫和118人的優秀人才儲備庫……
等高種植玉米收獲
開創黑土保護“北大荒模式”
2021年,友誼農場第一管理區第九作業站430畝坡耕地上,采用橫向曲線壟種植的玉米長勢均勻旺盛,呈現出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這種與以往順坡壟向截然不同的種植模式正是三江示范區在友誼農場開展的全國首例坡耕地等高種植技術。
“我們利用衛星、航空器對坡耕地進行高精度測量,用專業軟件確定等高度壟線曲度,結合農機自動導航功能進行起壟作業,同時根據田間布設的土壤水分傳感器和土壤流失監測設備實施精準施肥,可以實現地表徑流量降低60%、土壤流失量降低80%、化肥施用量減少15%、提高作物產量5%以上。”三江示范區項目組成員李浩介紹說,受自然因素和長期開墾的影響,三江平原黑土層厚度已經從原來的一米多下降到現在的三四十厘米,旱田坡耕地由于長期采取直壟種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養分缺失,影響了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為實現均衡增產,示范區項目組以坡耕地治理為突破口展開黑土地旱田保護與利用科技攻關,對坡度大于3度小于7度的耕地采取等高環播技術,對坡度大于7度小于15度的耕地采取等高寬埂技術。
“等高種植技術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改變耕地水肥運移規律,減緩水肥運移速度,平衡不同坡位水肥狀況,讓原先‘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高產穩產田,實現了黑土地保護與糧食生產的雙提升。”友誼農場農業發展部部長唐曹甲子說,2022年,友誼農場開展“等高種植”和“等高寬埂”技術種植玉米3000畝,通過隨機取點實測,實驗區畝產達到930公斤,比2021年又提高了60公斤。
等高種植技術僅僅是示范區攻關農業科技的一個縮影。2021年以來,三江示范區綜合運用農田高效節水技術、農田退水凈化與循環利用技術、地下水資源監測與預警技術、水土資源優化配置與調控技術,融合農業生產技術形成“節水、凈水、量水、調水”高效水資源利用技術體系,實現綜合節水提高27%;針對白漿土養分蓄含量低等問題,結合機械改土、應用化學及生物改良劑,配合耕層快速培肥的玉米和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實現有效耕層增加到30cm,玉米和大豆產量增產14%以上;優化寒地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寒地水田地力和粳稻產能雙提升模式,實現水稻產量提高12.6%……實現了用地和養地的有機結合,初步構建起了多學科、多技術集成的黑土地保護“北大荒模式”,走出了一條“前沿科技攻關—實用技術改造—成果就地轉化”的創新之路。
友誼農場副總經理楊慧介紹說,2023年,北大荒集團紅興隆分公司將在十三個農場打造總長度1100多公里的38條農業科技示范帶,示范推廣黑土地保護“北大荒模式”100余萬畝,其中僅等高種植技術推廣面積就達到6萬畝。
智能施肥作業促增產
示范推廣科技成果惠“三江”
2022年10月,伴隨著高亢的豐收進行曲,一項國內首創的天空地立體觀測與航空平臺多載荷協同飛行實驗在金黃如畫的三江平原上展開。
為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黑土地耕地質量多尺度天空地立體監測技術與預警系統”試驗,三江示范區集合全國10余家科研單位的100多名科學家,協調高分、環境減災、資源系列國產衛星和大飛機并在地面設置90個采樣點,以航空飛行與地面結合的方式,對三江平原地形地貌、土壤質地、水資源利用、農作物種植結構和長勢等農業時空大數據進行同步觀測,一次性獲取900平方公里米級地形和多光譜數據。
為擴大實驗示范范圍,建立覆蓋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2021年至今,三江示范區先后開展了5次星地同步觀測實驗和30余次地面觀測實驗,完成了三江平原23個縣、市、區和北大荒集團四個分公司的自然資源數據集和農業生產數據集。
在此基礎上,項目組構建完成三江平原黑土地時空變化檔案,先后開展了農業水土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白漿土旱田障礙消減與地力提升、寒地水田地力提升與抗逆豐產、黑土地保護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三江示范區多要素立體監測與模式應用評價5種模式的關鍵技術攻關,組織近140多位各領域專家開發出適用于不同農業生產環節的指導方案和技術措施,研發完成高時空分辨率氣象數據的精準氣象模塊、智能灌溉設備集成與精準灌溉模塊、精準噴藥模塊、基于天空地立體監測的精準施肥模塊,全方位指導三江平原黑土地保護和農業生產工作。
“以前我們人工巡田需要好幾天時間,現在用無人機飛一遍就成了。不僅效率高,按照專家的處方施肥還能減少不少浪費。”2022年夏季,友誼農場水稻種植戶馬國良通過精準施肥模塊完成300畝水稻田的施肥工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21年以來,三江示范區項目組集成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先進科技在北大荒集團四個分公司16個農場建立核心示范區2.78萬畝,基本覆蓋三江平原各種地形地貌的黑土耕地,通過北大荒農墾集團與黑龍江省環耕站雙線推廣,累計輻射推廣面積達到3190萬畝。
四月的三江平原,新一年的春耕畫卷正漸次展開。
4月15日,旨在加快推廣三江示范區科研成果的全國“首屆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評價論壇”即將在紅興隆分公司拉開帷幕,從友誼農場萌芽并在北大荒集團開花結果的“三江模式”和“北大荒模式”也將開啟全面推廣的新征程。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