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海鮮,許多人會想到這是沿海城市的特產。實際上,在我國一些內陸城市已經開始海鮮養殖,這種陸養方式縮短了海鮮游上餐桌的時間,讓海鮮更新鮮。
這幾天,武漢市東西湖區的一家水產養殖基地每天都有約500斤南美白對蝦出水上市。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基地今年投產,共有300多個養蝦池,年產量可達100萬斤。據了解,基地的蝦苗主要是從海南、廣東等沿海地區訂購而來,鹽鹵水來自山東,按比例進行淡化處理,控制水溫和環境,附近電廠提供的“余熱”可以實現四季生產。
同樣是在今年上市的武漢產海鮮還有石斑魚,這些室內養殖的石斑魚生活在調配的海水中,質量更穩定、更安全。經營海鮮多年的張美蓮今年第一次賣武漢產石斑魚,品質和價格都讓她滿意。
武漢養殖海鮮的品種在增加,產量也在提高。這家養殖企業的鰻魚苗先在海水里培育,到達武漢后,先在模擬海水的淡鹽水中養殖,再逐步過渡到淡水環境。企業去年開始規模化養殖鰻魚,目前產品已經銷往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因為受到市場歡迎,今年還擴大了產能。
建工廠添設施 陸養海鮮走進西北地區
不僅是在武漢,近年來,隨著設施漁業的發展,海鮮養殖的區域也正在向距離大海更遠的內陸挺進,我們再到甘肅和內蒙古去看一看。
這段時間,位于甘肅張掖的一家養殖合作社迎來了南美白對蝦的豐收。今年一月,合作社投入第一批蝦苗,利用循環水模擬海水養殖環境,控制水溫和含鹽量,進行工廠化養殖。
甘肅省張掖市某養殖合作社總經理 許云峰:我們陸續已經有三批蝦苗投入,總共投入了200萬尾蝦苗,目前為止,第一批蝦已經全部銷售完畢,現在是第三批蝦準備開始銷售。
許云峰介紹說,合作社的南美白對蝦每年可產出6茬,每茬產量可達2萬斤。看到市場反應好,合作社決定進一步擴大白對蝦生產規模,目前二期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一處水產養殖基地,近期也將上市一批南美白對蝦。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基地所在區域是土壤積鹽較重、無法耕種的鹽堿地。為了讓鹽堿地變廢為寶,技術人員根據當地情況搭建大棚,調節蝦苗用水,克服高鹽堿和高寒對養殖的不利影響。
今年第一茬白對蝦已經售出,反應不錯,當地的3家養殖企業今年計劃養殖南美白對蝦6000萬尾。水產專家認為,盡管目前海鮮陸養的種類還不夠豐富,但未來將會是設施漁業發展的趨勢。
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 廖永巖:海鮮陸養,這是將來水產養殖的一個大發展方向。只有農業工業化了,養殖的效益才能夠提高,養殖的(風險)可控性才能夠提高。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