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我國大部分地區秋糧已進入生長后期,目前全國大部地區秋糧長勢良好。遼寧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2023年遼寧糧食作物的目標總產量是489.6億斤。水稻是遼寧第二大糧食作物,近幾年,全省種植面積穩定在近800萬畝。盤錦市是遼寧省水稻主產區,那里的“稻田養蟹”模式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
稻穗飽滿 160多萬畝水稻豐收在望
總臺記者 楊雪:據了解,目前,盤錦160多萬畝水稻都已經進入到黃熟期,這也是灌漿期的最后一個階段。再過20多天,這里的水稻就會完全成熟,“十一”過后就可以開始大面積機械化收割。2022年,盤錦水稻平均畝產1276斤,預計2023年水稻平均畝產會高于2022年。
昔日“不毛之地”變身今日“魚米之鄉”
盤錦屬于退海平原,曾經幾乎全市的土地都是鹽堿地,這4幅拍攝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照片見證了盤錦鹽堿地改良的主要過程。首先第一步是開墾荒地,當時的土地鹽堿化非常嚴重,土壤幾乎都處在板結狀態。第二張圖是當時水利工程改造的一個現場,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暗管排鹽工程作業。第三步就是種水稻,為了研發出耐鹽堿的新品種,科研人員開始在鹽堿地上進行不同品種試種。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盤錦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原來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了165萬畝優質水稻田,近60個耐鹽堿的水稻新品種誕生。
“稻田養蟹”實現一水兩用 一地雙收
盤錦人對于土地的探索和開發還遠不止于此,在金燦燦的稻田下面還藏著著名的盤錦稻田蟹。把河蟹養在稻田之下,實現了一地雙收。河蟹可以為稻田捉蟲、除草,而且還可以松土,排泄物還可以作為水稻的天然優質肥料;稻田為河蟹提供了生活環境和食物,同時還節約了水面的養殖面積。
稻谷飄香 鹽堿地變身“米糧倉”
在這片退海平原上,人們努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美好的視覺享受,更讓我們看到了腳踏實地奮斗帶來的滿滿收獲。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