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主要漁業生產國家中,我國是唯一一個漁業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2022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達6865.91萬噸,其中,80%以上都來自養殖。水產品為我國居民提供了30%的優質動物蛋白,2022年,全國水產品人均占有量達48.63公斤。眼下,各地的水產品已迎來收獲季。
據了解,大明湖水域面積達到12.8萬畝,是江西第二大的內陸湖泊,十分適合發展水產養殖。養殖的品種以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為主。秋捕開始時,漁業工人用特制的漁網將魚兒驅趕到特制的長條通道里,再逐步收起漁網,工人們在另一端仔細挑選活魚的品種和大小,體形不達標的魚會被挑出來,放回湖中繼續養。據現場工人介紹,2023年因為風調雨順,大明湖迎來一個豐收年,捕獲上來的活魚一般都在4斤以上,全年總產量預計超過200萬公斤。
由于大明湖與外湖鄱陽湖相連接,為了保證養殖水體不對鄱陽湖的水生態環境質量造成影響,大明湖采取“人放天養”的生態養殖模式。每年年初,漁業工人投放800斤左右的“四大家魚”魚苗,中間不進行任何人工干涉,整個養殖過程不投餌、不施肥、不用藥,嚴格遵循有機產品的生產要求。據工作人員介紹,雖然“人放天養”的魚成熟周期可能長一些,但它們規格肥大、肉質勁道、味道鮮美,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經高標準改造后,魚池清淤挖深達2.5米以上,普通運輸車能輕松進出,達到池成方、渠成網、樹成排、路相通的要求,魚池畝產能從原先的1000公斤提升到1300公斤以上,每畝效益能提升600元。而就在近兩年,余干縣已經完成高標準改造的魚池達4000多畝。全縣還計劃用3年時間打造萬畝高標準池塘,通過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讓有限的魚池產出更多、更好的水產。
黃河口大閘蟹的“生態蛻變”
山東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當地大力發展大閘蟹生態養殖,提升大閘蟹品質,更好滿足人們對鮮美海味的需求。
在東營黃河口,從中秋節到現在,每天凌晨養蟹工人都要起籠收獲大閘蟹。
按照自然分布,黃河系與長江系、遼河系是我國大閘蟹的三大品系。上世紀九十年代,黃河口開始人工養殖大閘蟹,東營墾利區牛圈村是第一批養殖大閘蟹的專業村。一開始,主要養殖大閘蟹苗扣蟹供應南方市場。隨著黃河口大閘蟹名氣的提升,村里也開始養殖成品蟹,以家庭為單位粗放式養殖。但傳統的養殖模式難以跟南方大閘蟹正面交鋒,為了提高大閘蟹的規格和品質,東營市從2016年開始吸引大企業入駐,開展規模化養殖。養殖池從土塘變成了標準化池塘,產量也從一畝地五六十斤提高到了200斤以上。
從最初的粗放養殖,到如今精細化、生態化、科學化養殖,黃河口大閘蟹的品質、規格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東營市黃河口大閘蟹的養殖面積達8.5萬畝,年產量7100噸,品牌價值達31.93億元。
江蘇盱眙:從“大養蝦”到“養大蝦”
近年來,我國小龍蝦產業發展迅速。2022年,全國小龍蝦產量近290萬噸,占淡水養殖總量的8.79%。目前,小龍蝦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之一。
眼下已近深秋,不少地方的小龍蝦已經下市。但在盱眙縣馬壩省級龍蝦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里,大棚反季節蝦喜迎豐收,一批批肥碩、飽滿的小龍蝦活蹦亂跳。
小龍蝦從一季豐收變成四季豐收,得益于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養殖。在大棚里,低空盤旋的無人機正進行飼料投喂,基地還對環境指標進行在線監測,實時掌握小龍蝦生長狀況。
盱眙縣龍蝦養殖規模快速發展到91萬畝。然而,隨著湖北潛江、安徽合肥等地后來居上,面對重重壓力,盱眙加快轉型,由過去大規模養蝦的“大養蝦”向追求單個小龍蝦品質的“養大蝦”轉變。
養大蝦種苗是關鍵,盱眙依托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選育新品種——盱眙紅1號,龍蝦平均生長速度提高18.6%、體重提高18.62%、畝產提高18.8%。
四季養殖讓天南海北的“蝦迷”們得以大飽口福。在盱眙大大小小的飯店里,“秋天的小龍蝦”備受食客追捧,空氣中彌漫的龍蝦香為這座小城平添了幾分“煙火氣”。
如今,盱眙龍蝦品牌價值達353.12億元。全縣擁有龍蝦相關產品加工企業百余家,從盱眙走向全國的龍蝦餐飲加盟店超2000家,各類網店近2000家。
鹽田“生”蝦 灘涂變沃野
近幾年,各地不斷探索水產養殖中的新技術、新模式,助力增產增收。2023年,遼寧大連復州灣地區,在鹽田灘涂上養殖的鹽田蝦又迎來豐收。
鹽田蝦是利用鹽田資源進行養殖的特色水產品,是我國多地灘涂農業的新模式。目前,復州灣地區鹽田蝦的收獲已進入尾聲。眼下,養殖戶們正抓緊時間進行最后的捕撈。每年的鹽田蝦收獲季從8月上旬開始到10月下旬結束,每天平均有近7萬斤鮮蝦,源源不斷地登上全國百姓的餐桌。
苗種是養殖的關鍵,當地通過與國內其他鹽田蝦養殖地區開展深度合作,大力引進和繁育耐鹽性強的國產蝦類新品種并應用國內先進的養殖技術。經過多年的推廣使用,復州灣鹽田蝦的產量逐年穩步提升。
同傳統養蝦相比,鹽田蝦的優勢還體現在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上。當地海鹽生產所需的無污染條件,讓鹽田蝦只能采用生態養殖模式,養殖區的蝦類只能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有效避免了添加抗生素、人工餌料等而產生養殖尾水污染環境的情況。
如今,鹽田蝦養殖已成為大連復州灣地區的農業主導產業。當地正構建起從育種、養殖到冷鏈加工的全產業鏈,已有三分之一的本地農戶參與其中。
“海蝦陸養” 水產品營養不會流失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魚蝦等水產品已經成為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重要食物。魚蝦等水產品能給身體提供多少營養?多吃魚蝦好不好?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韓剛。
韓剛介紹說,水產品為人體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營養物質,與畜禽類動物相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優點。每100克魚肉通常含有20—30克蛋白質,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氨基酸中賴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動物性蛋白源,其中,賴氨酸對兒童的生長和發育十分重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推薦動物性的食物優先選擇魚類,每日攝入量為40—75克。
韓剛同時也提醒,魚蝦雖然營養豐富,但亦不可過量攝食,這可能會引發人體的一系列危害。魚蝦都含有較高的嘌呤,過量食用可能引發高尿酸血癥,繼而引發痛風、高血壓等疾病。
近幾年,各地不斷發展“海蝦陸養”,有人質疑此種養殖模式會不會影響水產品營養流失?對此韓剛表示,“海蝦陸養”質量安全是有保障的。魚蝦從捕撈到人工養殖,這本身就是一種科技的進步。
“海鮮陸養”是指在內陸營造類似于海洋的生態環境,人工養殖魚類、蝦蟹類、貝類等海產品。海蝦在內陸的養殖大致可以分為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過去只能“靠海吃鮮”的產品短缺問題。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