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日前發布,“十四五”期間,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劃落實財政資金270億元,用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什么是優質糧食工程?如何實現從“好糧”到“好飯”的轉變,讓百姓“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秋收時節,江蘇3300萬畝水稻喜獲豐收。江蘇是水稻生產大省,同時也是大米消費大省。這里的稻田產量高不高,大米品質好不好?
一碗好飯離不開優質的好大米。在全國優質糧食工程的帶動下,目前,全省優良食味稻種植面積達1800萬畝,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近60%。打造“水韻蘇米”省域公用品牌,構建省、市、縣三級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矩陣。
2017年,財政部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共同啟動了優質糧食工程。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15億元,支持31個省份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5500多個,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扶持389個“中國好糧油”行動示范縣和1200多個示范企業。全國優質糧食產量增加超過5000萬噸,促進農民增收200余億元。
“五優聯動” 產糧大縣糧食品質升級
優質糧食工程的核心,包括優良品種種植以及收購、存儲、加工、銷售等多環節的聯動。受益于優質糧食工程,江蘇鹽城射陽的糧食產業也正在發生著變化。
走進江蘇射陽芯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電子顯示屏實時顯示農田現場作業、氣象、墑情、蟲情等圖像及信息。依托大數據和農業傳感器,為農戶提供農情感知、數字處方、農機調度、智慧倉儲、生產營銷等多項服務。
當前射陽縣140多萬畝水稻進入成熟期。在首批優質稻測產現場,農技專家隨機抽取田塊進行實割機收,畝產最終核定為686公斤,產量創出新高。
即便是眼前豐收在手,但新一輪的研發培育已經緊鑼密鼓展開。姜達何的團隊正在運維著一個水稻育種加速器。在育種加速器里,專家在摸透水稻的“脾氣”后,精準模擬自然環境,給秧苗吃上“私人定制”的“小灶”,這樣既能保證水稻“穩穩地成熟”,也能讓產量持續穩定在預期范圍內。
種植的品種不同,但從射陽出產的成品大米標準卻力求統一。記者走訪當地幾家米業公司發現,出產的包裝上面都明確地標注了射陽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標識和質量溯源“雙碼”。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