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稻穗、繽紛的五谷、敦實的糧倉搭起了豐收的舞臺。從“沃野金黃”到“顆粒歸倉”,希望的田野上處處洋溢著農民幸福的笑臉。
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吉林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加快推進“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目標實現,狠抓糧食生產,逐個環節安排部署、逐季壓茬推動落實,全力以赴抓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奮力奪取糧食豐產豐收。
據農業農村部門預測,吉林省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糧食總產量有望達到850億斤左右。
從一“消”一“長”看藏糧于地
初冬時節,走進大安市聯合鄉萬福村信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忙著裝袋、打包、運送稻谷。
“8年來,通過采用江水洗田和秸稈還田的改良方式,利用嫩江水不斷稀釋土壤中的鹽分,淡化表層、熟化耕層。今年,綠色水稻和有機水稻產量分別達到6000噸和1000噸,接近中產田水平。”公司負責人王千士自豪地對記者說。
同時,公司通過持續摸索,引進稻、鴨、蟹、魚共作立體農業模式。以水治堿、生物治堿雙管齊下,現在土壤pH值降到了7.5左右,不僅糧食產量得到明顯提高,還實現了“一水多養、一田雙收”。
從白茫茫到金燦燦,一幅“碧水藍天、草茂糧豐”的美景,正在吉林省西部完美呈現。2022年以來,全省謀劃實施鹽堿地綜合利用土地整治項目145個,計劃新增耕地70萬畝,實現種植49.4萬畝。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成為吉林省糧食產量新的增長極。
鹽堿地“消”,黑土地“長”。在梨樹縣十家堡鎮鐵嶺窩堡村鐵華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院內,一排排集中連片的儲糧棧子里裝滿了金黃的玉米。一場大雪過后,棧子頂部覆蓋一層厚厚的積雪。
“玉米‘上樓’能減少2%的損耗。村里搭起了300米長的立體棧子,儲糧可達160萬斤。雖然剛下了一場暴雪,但我們的糧食基本沒受影響。”鐵嶺窩堡村黨支部書記劉營撿出一穗玉米高興地對記者說,“你看這果穗長得規矩、路子直、顆粒大、滿尖,又是一年好收成!”
為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今年,梨樹縣在“梨樹模式”原有4種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基礎上,融入了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打造了更加節本增效的“4+2梨樹模式”升級版。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建成了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30個。
從對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攻關探索到面向全國推廣,經過十余年時間,“梨樹模式”從2007年200多畝“秸稈全覆蓋”試驗田起步,2023年推廣面積發展到310萬畝,占玉米面積的90%左右,實現適宜區域全覆蓋,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趨勢實現逆轉。
“通過選取100個鄉鎮、1000個村、10000名新型經營主體,開展黑土地保護技術‘百千萬’示范引領提升行動,今年,全省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擴大到3300萬畝,穩居全國首位。”省農業農村廳黑土地保護處副處長薛大偉說。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看藏糧于技
從黃牛下田到機器耕地,從靠經驗到靠大數據,隨著一項項新技術落地,一臺臺大農機馳騁,田間地頭激蕩著科技動能,凸顯農業現代化“金扁擔”的硬支撐。
在永吉縣九月豐家庭農場,農場經理肖遙正在對收割入庫的稻米進行濕度檢測。高清監控攝像頭、傳感器,田間氣象站,太陽能殺蟲燈等高科技設備矗立田間,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今年水稻種植面積4000畝,預估產量460萬斤。相較去年,增幅達到5%至10%。”肖遙樂呵呵地對記者說,今年氣溫對水稻生長極為有利,種出來的稻子色澤金黃,籽粒飽滿,每穗130到150粒,有一兩重。
良田用上良種,才能多產好糧。作為農業農村部推介的全國家庭農場典型,2016年,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九月豐家庭農場正式掛牌成立吉林試驗站,每年試驗示范水稻品系、品種1700多個,目前擁有“天隆優619”和“天隆優649”兩個高產抗病新品種。
有了良種,還需要良法、良技的配套,才能助力糧食豐產豐收。農場從春種、夏長到秋收,農業機械包攬了全部工作,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100%。今年,農場引進了水稻機械化有序拋秧和水稻無人機智能變量施肥兩項新技術。
“無人機飛行期間在水稻長勢旺盛地塊,施肥器口會自動閉合,飛到長勢較弱位置,再自動打開,確保了田塊施肥均勻,實現了豐產又降低了成本。”肖遙說。
在農場監控中心,肖遙又向記者介紹,通過建立地面攝像頭、低空無人機和遙感衛星多層立體管控平臺,農場實現了耕種、管理、收割和運輸全流程監控。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年初以來,吉林省主動加壓,超額分解下達糧食9000萬畝、大豆492.8萬畝和油料336萬畝播種面積,分別超國家任務418萬畝、3萬畝和0.6萬畝。春耕播種苗情好于往年,為糧食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通過實施單產提升行動,實現糧食主產縣全覆蓋,建設糧油作物高產高效攻關示范區25個,新增水肥一體化技術234萬畝,落實‘一噴多促’技術1570.5萬畝,多措并舉推動各地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王永煜說。
隨著秋收工作陸續結束,各糧食主產區捷報頻傳,豐收已成為今年全省糧食生產的主旋律。政策聚焦發力,專家把脈會診,農民全力以赴,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吉林正向千億斤新臺階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轉自:吉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