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興業,因茶興業,“小葉子”做出“大文章”,近年來,多地堅持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加快推動茶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茶文旅深融合、興產業富百姓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繪就了一幅幅散發著茶香的多彩畫卷。
助農增收正當時
在山東諸城市桃林鎮的茶葉基地內,茶農剛剛采摘的茶芽將被運送至抹茶工廠。“我們采用‘茶農+合作社+茶企’模式,擴大生態茶園面積,拓寬銷售渠道,帶領群眾致富,推動集體增收。”桃林鎮副鎮長張文龍說,現如今,桃林鎮茶園面積達3萬余畝,村民人均收入達4萬元。
走進福建寧德周寧縣瑪坑鄉首章村生態茶園,瑪坑鄉“四下基層”實踐隊的年輕干部雙手飛快地在茶樹上“舞動”,采摘秋茶。首章村是瑪坑鄉主要茶產區之一,近年來,首章村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鼓勵農戶以資金、土地、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切實提高茶產業生產質效。“我們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改良品種、建設現代生態茶園、興建茶廠、拓展高端茶,并依托1100畝生態茶園,闖出一條茶旅融合新路子。”首章村黨支部書記陳桂清說,如今,首章村年產干茶30萬斤,產值400余萬元。2022年,全村茶產業產值3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去年,該鄉年生產干茶1588噸,茶產業產值約1億元;年產茶青7940噸,產值約5000萬元。
云南永德縣勐板鄉忙肺村的忙肺茶山一片蔥綠,村民忙著采摘茶葉,而村里的每個茶葉初制所都是繁忙的勞作景象。“2007年經歷了一段低谷期。當時大家只為眼前利益,茶園管理不規范,有人還把外地茶葉拉到勐板鄉銷售,充當忙肺茶。在政府引導下,我們逐步進行了規范管理。”忙肺村委會尖山自然村輝氏御典茶葉初制所負責人輝榮說。在忙肺村益點鼎茶葉初制所內,負責人李建蘭剛從短視頻平臺下播。“我直播兩年多了,目前粉絲有3萬多人,去年在平臺上的銷售額有190多萬元,線下銷售額有10多萬元,自家的20多畝茶園根本不夠賣,還常幫村里代購代賣。”李建蘭介紹,現在村里不少人都在線上直播賣茶葉。2022年,勐板鄉茶產業收入1.45億元,忙肺村茶葉產值3000多萬元,目前,忙肺村共有茶園面積5800多畝,可采摘面積4100余畝,有茶園的541戶,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8000元以上。
做好產業升級改造
在面對茶產業發展困境時,通過改造升級、規范管理或者創新等來推動產業發展也成了眾多茶產區的選擇。
諸城是全國緯度最高的茶葉產區。“過了夏至,鮮茶芽價格驟落,一斤不過七八元,炒制成茶后一斤能賣八九十元,而我們做成抹茶,細度僅有面粉的1/10,價格比炒制茶能提高至少5倍。”山東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雨深說。今年以來,“諸城綠茶”搭上電商與文旅發展快車,通過綠茶制作技藝的開發,推動茶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諸城市將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特色產業來抓,發展起加工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50多家,茶園面積3.7萬畝,有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
據不完全統計,瑪坑鄉茶園面積1.8萬畝,人均擁有茶園面積1.3畝。瑪坑鄉深化應用“四下基層”制度,持續推動“四下基層”實踐活動走深走實。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該鄉將區域相鄰、條件相近、產業相同的首章、靈鳳山、升陽、芹太坵等4個村聯合起來,成立周寧縣首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聯村黨委”,通過黨建領航、統一產業總體規劃、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過程管理、統一技術創新,推動4個村在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等領域深度融合,以強村帶動弱村,實現規模化效益,推動村級茶產業抱團發展。聚合資金、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帶動連片村莊實現村財、村民“雙增收”。今年以來,瑪坑鄉共改造低端茶基地500余畝。“通過改造,我們新品種茶園畝產收益比之前的福云六號提高了2—3倍,收入增加了2000余元。”靈鳳山村村民林秉仙說。
從2020年開始,忙肺村探索實踐“黨支部+聯合社+合作社+初制所+農戶+互聯網”的“6+”茶產業發展模式。在村級成立忙肺村茶之韻聯合社,將村內107戶茶葉初制所吸納為社員,按自然村組建4個分社。村聯合社根據下屬合作社訂單和原料情況,調度轄區內其他合作社及時補缺;組建茶葉源頭質量管控有償服務隊,設立3個卡點防止外地茶葉流入,保障了忙肺茶的品牌品質。“我家的茶園面積有50多畝,全年收入上百萬元。”尖山村茶葉合作分社負責人張甲說,目前,村中和他家一樣年收入百萬元以上的有近30戶,“茶園面積小的,戶均年收入也在10萬元以上。”忙肺村黨支部書記李新富表示,今后還將積極宣傳推廣統一包裝定制、戶冊編號區分的品牌識別保護模式。
文旅融合發展提升附加值
為了進一步提升附加值,茶產區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以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為切入點,打造集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茶葉深加工、生態游、科研等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條。
諸城市深度挖掘東坡文化與茶文化淵源,加強本土文化在茶產業發展中的作用。融合歷史文化底蘊和茶葉制作工藝,圍繞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結合甘泉嶺、竹山、正山堂茶園等生態茶園景觀,講好“諸城茶故事”,打造“最美茶旅之鄉”。以甘泉嶺生態茶園建設茶文化博物館等帶動茶文旅融合。加快推進茶葉加工服務中心項目建設,主要包括茶葉制作工坊、沿街商業門面房、種植體驗等,帶動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茶產業全產業鏈。
在強化產業抱團發展的同時,瑪坑鄉聯村黨委以瑪坑鄉獲首批省三星級鄉村自駕游線路為契機,做好茶旅融合,讓四個村的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游產品。芹太坵村依托100畝茶葉新品種種植基地,通過紅色文化與茶葉觀光融合,促進茶旅產業發展;首章村結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戲設計“首章”品牌包裝;方廣寺結合祁夢文化,打造“丹山夢緣”禪茶品牌,吸引客商認領10畝禪茶基地,促進村集體每年增收12萬元;茶產業合作社聯合社持續深化與鄉賢企業合作,在瑪坑茶產業文化休閑旅游區內擴種櫻花園至750畝,成了網紅打卡點。
而這些,僅是全國各地的一個個縮影,近些年,全國多地茶產區因茶而忙,以茶為媒,以景留人,跑出了茶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加速度”。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