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破壞性前提下,如何測量一株玉米的根系有多長?得益于原位植物非破壞性根系識別分析新技術,這項有挑戰性的工作如今有了破解之道。
11月30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獲悉,依托對農作物全生長周期根系的長期跟蹤監測實踐,該所取得了根系圖像掃描技術的重大突破,并建設了對全網開放的根系圖像技術服務平臺,幫助國內的科研院所、高校等完成根系圖片批量掃描分析業務。目前,已累計為40余家單位分析根系圖像4萬余張,為推動根系和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助力。
“當前,國內外原位根系圖像掃描識別分析主要依賴人工手動模式,每人每天僅可分析幾張圖像,且存在較大的人為誤差。我們研發的系統,每月出準確結果的圖像可達1萬張,掃描參數包括根長、平均直徑、投影面積、表面積和體積等,效率和準確率大幅提升,吸引了眾多根系研究專家把歷史積壓的存量圖像交由我們處理。”中國氣象局沈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賈慶宇說。
據介紹,根系是作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和水分的最重要器官,通過跟蹤監測作物從生長到死亡周期內的根系發展變化,結合包括實驗室、溫室和田間評估在內的根系表型研究,可以確定與選擇最適合的土壤和環境條件,有針對性地提高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的效率,為糧食生產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
賈慶宇表示,隨著自動化、高分辨率、高通量表型成像技術和根系圖像分析軟件的開發與進步,基于目標根系性狀的大規模作物育種和改良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他們研發的軟件技術,在大批量、復雜背景的根系識別領域實現了新突破,為這個新發展趨勢化解了基礎性難題。目前,該技術已提交專利申請。
轉自:遼寧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