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遭遇了罕見的自然災害,但糧食生產依然實現了20連豐,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目前,我國15億多畝永久基本農田中,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73%。1月20日的《新機遇里看中國》,我們一起到田間地頭探尋中國發展新機遇。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這樣的農田就是我們所說的“高標準農田”。
目前,各地正搶抓冬季農閑施工的黃金期,高標準農田建設如火如荼。
總臺央視記者 李琳:我現在是江西南昌安義縣鼎湖鎮的西路村,這里是一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目前這里正在作業的是灌溉用渠的澆筑,與以往的澆筑不同,這里使用的是一體成型的澆筑機器。這個機器過去以后,渠道的左右和底部一體成型,可以在灌溉過程中減少滲漏。
推土機、挖掘機負責把高低起伏的丘陵地整平,大管道、大水泵埋進地下,“巴掌田”“斗笠地”變成了一馬平川的大田。
總臺央視記者 李琳:現在我已經來到了位于江蘇昆山徐家鎮的一片智慧農田里。您看,這臺拖拉機的駕駛室里沒有司機,是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拖拉機在大田里是如何實現無人化操作的?除了拖拉機有智慧加持,農田里也藏著答案。我身后這塊看似普通的土地其實暗藏玄機,您看我右手邊是一個智慧蟲情測報站,可以監測地塊的害蟲種類數量等等。除此之外,這片上千畝的高標準農田里還分布著氣象站、孢子捕捉儀、土壤液位分析儀等30多個設備。
這些設備采集到的數據,都會匯集到不遠處的智慧田園決策指揮中心里。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 史云:在屋子里像玩游戲一樣的,拖拉機自動作業我們現在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地庫里自己出來,下地自己收獲。我們從數據獲取作決策,決策完了再驅動農機,智能化收獲。
在田間地頭,到處是發展的新機遇。今年,我國將繼續增加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面積,并建設一批萬畝以上規模化智慧農場。隨著一系列舉措落實落地,我國糧食安全的底座將會更牢,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將會更足。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