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8.2億斤。 這是1月23日上午農業農村部在國新辦發布會介紹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的數據,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2023年,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拓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6%。
種糧大戶高文彬“小賬本”里的豐收“秘訣”
糧食增產的背后既有國家啟動大面積增產行動的支撐,也有千千萬萬種糧大戶的努力。
高文彬是山東德州的種糧大戶。去年,他的合作社實現了糧食大豐收,小麥和玉米的糧食單產大幅提高。豐收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經濟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賬本”。
臨近春節,在山東德州陵城區北小高村,種糧大戶高文彬正在給合作社36戶社員進行分紅。
高文彬的合作社共有200畝高標準農田,同時還托管土地3000余畝,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作業,其中,玉米生產采用高產密植技術,畝產提升10%左右。
高文彬所說的“噸半糧”指的是一年兩季糧食畝產一噸半(1500公斤)以上,這也是山東德州在2021年秋季啟動“噸半糧”產能創建以后,當地大面積提升糧食單產水平,加快良種、良田、良法、良技、良機深度融合。
據介紹,良種對于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逐年增加。作為國家級制種大縣,陵城區“噸半糧”核心區的良種覆蓋率已經達到100%。高文彬的合作社也和當地的種業公司簽訂了小麥麥種訂單合同,小麥抗病性強,每畝比普通小麥增產70斤,銷售價格也高出0.1元以上。
隨后,種業公司負責人和高文彬一起來到小麥新品種生產基地,同時邀請了農技專家對高文斌的麥田進行冬季生產指導。
專家告訴高文彬,目前的小麥整體長勢很好,建設的水渠和揚水站也已經投入使用,可以解決春季小麥澆水的問題。
同時,當地投入300多萬元新建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將對高文斌以及周邊的麥田實現蟲情、苗情、墑情、災情“四情”檢測,實現精細化管理。
國家農業“大賬本”里的增產“后盾”
看完了種糧大戶的豐收“小賬本”,我們發現無論是機械化生產、種植新技術和良種的推廣,其實都得益于多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投入。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促進糧食增產的關鍵內因之一,目前,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一起翻開國家的農業“大賬本”,看看農業增產的“后盾”有哪些。
2003年,我國把大面積單產提升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在100個大豆重點縣、200個玉米重點縣整建制推進,主推密植技術模式,單產提升效果非常明顯。
2023年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達779.4斤,比上年提高5.8斤,單產提高對增產的貢獻達到58.7%。其中,300個重點縣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達到73%以上,在局部地方受災較重的情況下,有效對沖了災害影響。
除此之外,2023年中央財政下達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100億元,給農民吃上了“定心丸”。在秋糧生產關鍵時期,安排玉米大豆“一噴多促”一次性補助資金24億元,全方位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2024年,我國將再增加100個玉米、100個小麥和102個油菜整建制推進縣,持續深入推進大面積提高單產。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