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農技推廣總站獲悉,去年全市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超54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50萬畝任務。
為提高油料產能,拎穩“油罐子”,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大豆擴種。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鼓勵探索多種作物與大豆采取帶狀復合種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同時實現油料產能提升。
其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農業農村部主推的種植模式。市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陳松柏研究員介紹,去年該站承擔了重慶市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開展重慶主要豆類作物高產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重點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關鍵環節選種難、早生快發難、控旺難等痛點,在適宜品種、根瘤菌拌種、化學防控、耕制改良上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面積推廣做好技術支撐。
在品種方面,通過嚴格的篩選試驗,一批抗倒伏能力強、生育期適中的緊湊型或半緊湊型玉米品種,如“三峽玉23”“渝單59”“東單1331”;耐蔭蔽、抗倒伏的大豆品種,如春大豆“油春1204”“中豆46”“渝豆11”,夏大豆“南夏豆25”“南豆12”“洛豆1號”等品種脫穎而出,作為主推品種在全市大面積推廣。
利用大豆富含植物蛋白的特性,項目團隊還在開州、銅梁、永川等地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下全株綜合利用的研究。試驗發現,幾組大豆和玉米品種在復合種植模式下,生物產量高,且能夠實現同播、同收、同青貯,該技術已經在多處青貯玉米示范基地大面積推廣。
“目前,我們已經集成組裝了適宜重慶本地推廣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方案,申請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混合青貯技術規程’地方標準也獲得立項。”陳松柏說。
去年11月,項目組邀請四川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科研院校大豆專家,在奉節縣汾河鎮泉坪村、大坪村等地千畝示范片進行測產。據測產結果,采用春馬鈴薯—春玉米—夏大豆帶狀套作種植模式,大豆平均畝產155公斤、春馬鈴薯平均畝產2500公斤、玉米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晚熟夏大豆每畝100公斤以上,實現了畝產噸糧、周年高效利用、農民增產增效的目標。
在奉節縣吐祥鎮槽興村,種糧大戶向福燕說,過去當地采取玉米馬鈴薯套種,由于玉米植株大,容易遮光,會造成馬鈴薯種植密度低且產量不穩定。去年,在市農技推廣總站專家的指導下,她采取了馬鈴薯、玉米、大豆套種復合技術,利用馬鈴薯、玉米、大豆之間的空間差、時間差,通過擴間增光、縮株增密,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一季薯”,達成“一地三收”。
轉自:新重慶-重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