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耕春管,大家首先聯想到的是在大江南北的田間地頭上,農機穿梭、農民耕作的忙碌景象。但是在北京市海淀區一座寫字樓中有著別樣“春耕”。寫字樓里農事忙,這些“農活兒”是怎么干的?
在海淀區中關村的這間寫字樓里,年輕人在電腦前忙碌著。正值春耕,他們手上有一堆“農活兒”要干。
這群年輕人都來自北京市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佳格團隊。高學歷、專業對口,他們聚在一起干農業,能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
這個樹狀協作圖基本可以看出團隊的架構,樹根是多維大數據,由遙感衛星、氣象、物聯網等收集從天到地的農業數據,遙感團隊、氣象團隊負責數據收集、預處理;樹干是骨架,由遙感、氣象以及人工智能人員組成團隊建模,對基座數據進行分析;樹冠是數據成果,長出田塊位置、作物長勢、災害預警等信息。最后通過計算機工程師的搭建,一塊塊“數字農田”出現在屏幕里。
信息技術賦能 讓農業生產煥發新活力
用衛星遙感這類的高科技手段種地,這事聽上去很酷,但真正大范圍地應用起來,農業生產的成本會不會太高?
佳格數字春播服務團隊負責人顧竹介紹,現在我國的航天事業蓬勃發展,已經完全能夠支撐我國的農情監測,甚至是對全球的農情監測。如果我們去實地勘查1平方公里的田地,要花費較大的人力,但這1平方公里的衛星影像使用費用,已經控制在10元以內。
衛星遙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農業生產,正在讓傳統第一產業煥發新的活力。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吸引著和佳格團隊一樣的高知年輕團體投身農業現代化建設。佳格如今已是農業領域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一,并成為農業農村部、供銷總社和中國農業大學的社會化服務科技團隊。農業數字化應用推廣到了國內多個省份,遍及100多個縣區。
農耕新模式:衛星巡田 遠程田管
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農業生產,將給春耕帶來哪些變化?
江蘇南通海安季和農場的這塊大屏是整個農場數字大田的“智慧大腦”。在這里每一塊地擁有自己的專屬信息和數字編碼,劃分得整整齊齊,擁有專屬“身份證”。
佳格數字春播服務團隊工程師劉亮介紹,季和農場一共47塊田,通過衛星遙感監測、人工勾畫的形式,形成了數字化的建設。通過農場數字大田的“智慧大腦”能看到47塊田地的所有基礎信息。
用衛星遙感監測農田,到底有沒有用、好不好用?這片“數字大田”的主人劉林身穿呢子大衣、腳蹬皮鞋、不拿農具,與傳統印象中的農民形象相去甚遠。
季和農場負責人劉林介紹,現在種地有很多科技手段。比如,通過數字農場管家小程序,在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塊田的長勢,田里有多高的水都能看到。
在農業生產中,液位測量多用于大田灌溉,主要是保障耕地中的溝渠水位處于正常值,不少不多、不旱不澇剛剛好。
劉林表示,可以遠程打開水閥灌水,遇到連場雨的時候水位比較高,可以及時地打開田間水閥排水,及時把田里的水排出去。
遙感衛星聯手地面傳感器守護“數字大田”
在我們的印象中,農業生產往往與面朝黃土背朝天密不可分。而如今,像劉林這樣的新農人們,他們面朝的是屏幕、背靠的是數據。
周衛是海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已經在土地上干了二十多年。他是劉林農場“數字大田”系統的謀劃者之一。
經驗豐富的周衛憑肉眼就看出了小麥長勢偏旺。而農場的技術管家劉亮,用的則是現代化的裝備。
經驗豐富的工程師與年輕的技術管家相配合,農事經驗與技術手段相輔助。在周衛與劉亮的幫助下,季和農場負責人劉林現在一個人便可以管理農場的2000畝地。
推廣“數字大田”經驗 助力農業生產更高效
“種地上癮、種地種出了成就感”,這是農場負責人劉林當下的切身感受。隨著海安將“數字大田”的模式推廣向更多農場,也會讓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真切體驗到種地變輕松了。
身處田間,記者目所能及,平整的高標準農田連片綿延。施工人員正在對田間的灌排系統進行維修完善,田間多樣的物聯網設備各司其職,動態向大數據平臺回傳田間的實時數據,這些數據經過分析后都會呈現在手機端。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農田水利工作扎實推進,已累計建成超10億畝高標準農田。打好了這個基礎,“數字大田”才能從海安的麥田生長起來。
海安市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周衛介紹,數字種田不僅能夠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益,同時,也會有更多新農人投身農業發展。
目前,海安正推動從“數字大田”到“數字農場”群的改造升級,從已有的47個“數字農場”種植經驗出發,輻射帶動全市800多個農場走向數字化,促進糧食生產更加高質高效。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