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耕見聞:河西走廊做好現代農業水文章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30





      河西走廊是甘肅的糧食主產區,這里常年干旱,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但今年春耕,記者發現,農民不再為水發愁了,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走進武威市韓佐鎮的麥田,記者發現,一條條細細的管子沿著小麥根部穿梭,一直延伸到地頭。這塊地的主人劉學梅告訴記者,這是他們今年應用的新技術——小麥淺埋滴灌,輸送的是精準配比的水肥,成本低,還不影響機械作業。


      浪費太大,緣于粗放的澆灌模式。長期以來,河西走廊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上游來水多了會白白流掉,來水少了又澆不上分散的地塊。這些水賬本、電子表詳細記錄了當初每家每戶的澆水時間和水量,一到春灌,村民之間、村子之間算不完的水賬。


      從2022年開始,當地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逐步配套了塘壩蓄水池、水肥一體化管網、輸配電設施等,這為解決河西走廊的干旱缺水問題打下了基礎。今年,當地有條件大范圍推廣小麥淺埋滴灌、玉米大豆套作水肥分控、綠色種養循環灌溉等,像不同種類作物的需水量、什么時間澆、澆多少等都可控可調節。


      今年,這里一畝地可以節約用水約100立方米。照這樣算,武威市涼州區的62萬畝高標準農田節省下來的水能多灌溉16萬畝農田。水的問題解決了,農民的選擇也多了,從以前的只能種小麥、玉米到現在大豆套種玉米,從只能種抗旱的糧食作物到種芹菜、高原夏菜等經濟作物,從一年種一茬到一年能種兩三茬,群眾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