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壽光是我國的“蔬菜之鄉”,每年至少有900萬噸蔬菜從壽光走向全國各地,特別是胡蘿卜,已經成為國內外市場的搶手貨。但在過去,有限的種植面積和一年只有4個月收獲期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胡蘿卜產業的發展。不過現在,這些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已經被打破。當地探索新的供應模式,跨緯度打造種植基地,打時間差,交替種收,實現了胡蘿卜產出全年不間斷。
李興華是濰坊壽光化龍鎮有名的胡蘿卜種植戶,從事胡蘿卜產業已經20多年。眼下,他正在濰坊壽光老家搶收成熟的胡蘿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李興華的胡蘿卜種植基地不僅在壽光,還有2萬多畝種植基地分布在全國河北、河南、陜西等六個省份,而李興華在張家口一帶的種植基地正在利用大型的先進設備搶種胡蘿卜。
從北緯22°到北緯46°,從亞熱帶季風氣候到溫帶大陸性氣候,李興華的團隊與時間賽跑,像候鳥遷徙一樣轉戰南北。截至目前,壽光分布全國各地的胡蘿卜種植基地已多達100多處,南端已布局到廣東、云南等省份,北端已到河北、遼寧。以山東為中間點向兩端出發,跨度超過了3000公里。
胡蘿卜“遷徙”背后的“壽光標準”
現在,依托跨緯度打造的種植基地,壽光40多家胡蘿卜加工企業的出口量占到全國胡蘿卜出口量的60%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胡蘿卜加工出口樞紐。這種“追”著緯度種胡蘿卜的模式不僅讓種植基地遍布各地,也讓種植胡蘿卜的標準走出了壽光。
徐福貴是壽光市化龍鎮前張村的黨支部書記。1994年,徐福貴還是村委成員時就開設了當地第一家胡蘿卜加工廠,而他建廠的原因是因為當地一項胡蘿卜種植技術獲得突破,讓胡蘿卜實現了一年多茬種收。
為了滿足逐漸增加的市場銷量需求,壽光市化龍鎮前張村村民開始走出壽光,尋找胡蘿卜的種植基地。
和當地農民一起走出去的,還有“壽光標準”。如今,從胡蘿卜種植到管理,各地的胡蘿卜種植基地采用的都是“壽光標準”。水肥一體化灌溉以及編繩種植胡蘿卜技術在全國的推廣應用,不僅讓胡蘿卜種植省工省種,產量更是大幅提高。李興華作為國家胡蘿卜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參與制定者,說起胡蘿卜種植水平的提升,非常自豪。
為支持“壽光模式”在全國順利輸出,濰坊壽光市常年派出8000多名技術人員在全國各地指導包括胡蘿卜在內的蔬菜種植,每年培訓各地農業人才1萬多人。
目前,壽光市胡蘿卜出口多達二十多個國家,年交易額突破20億元人民幣。壽光市胡蘿卜產業經過多年打造的跨區域種植模式,實現了胡蘿卜“種全國、賣全球”。
如今的“壽光模式”已從對外輸出產品、技術和人才變為制定輸出蔬菜產品標準、產業推廣機制和管理運營體系等集成化解決方案,推動設施蔬菜全產業鏈發展。目前,全國所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都有“壽光元素”。
胡蘿卜“長”成大產業 帶動近十萬人就業
跨緯度種植的壽光胡蘿卜不僅促進了當地胡蘿卜產業的發展,也為種植基地所在省份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記者在濰坊壽光化龍鎮看到,每當胡蘿卜收獲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都會聚集到這里從事胡蘿卜產業相關的工作。在當地胡蘿卜收獲現場,吉林農民李曉光正帶領十幾個同村村民忙著采收胡蘿卜。
不僅如此,在壽光市化龍鎮的幾十家胡蘿卜加工企業,也有大量本地以及外來勞動力長年在這些加工企業打工就業。數據顯示,壽光市分布在全國的100多處胡蘿卜種植基地帶動了全國近10萬人從事胡蘿卜產業相關工作,并在當地逐漸形成了具有優勢地位的胡蘿卜產業。
壽光市胡蘿卜產業近年發展雖快,不過也存在加工能力不足,附加值不高的情況。為支持胡蘿卜加工企業發展,壽光市有關部門在資金、人才等方面積極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同時,還專門劃撥、調配土地資源,給予胡蘿卜加工企業用地方面的支持。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