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搶收搶種的關鍵時刻,今年的“三夏”時節,田間地頭出現了更多“科技范兒”,數字化、智能化、新品種、新技術,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
田間的科技讓耕作更精細。在江蘇常州,地頭上同時忙活的每臺收割機一天就可以作業上百畝,眼前這3400畝地的麥子,不出一周時間就可以收獲完畢。接下來的三五天馬上就可以移栽秧苗,整個“搶收搶種”的時間壓縮了一半。
江蘇麥田里的新變化離不開江蘇全省正在推廣應用的供銷蘇合農服數字農業平臺,田間傳感器和氣象站實時監測的數據匯集到數字大屏的駕駛艙,依靠“算力”形成數字決策方案,不斷發出農事服務的提醒。
江蘇供銷蘇合農服數字農業平臺負責人孫振中介紹:“倪巷村我們準確預測到它下一個小時下雨,那我們這一個小時內把時間用足,昨天收了有一千畝地。一千畝地意味著五百噸糧食顆粒歸倉。那靠什么來支撐這個事情呢?就是社會化服務的這個專業越來越精細化。”
在數字大屏上,田塊實行網格化管理,種植品種、地塊大小、灌溉條件等各種關鍵信息逐一采集后形成數字檔案,這就為田間“算力”搭建了數字底座。
江蘇供銷蘇合農服數字農業平臺產學研聯盟陶濤表示,通過“千里眼”的傳感器、“空中偵察兵”、近地面遙感飛行器和遠程的衛星監測,準確判斷小麥的成熟度,預測收割時間,合理地把握水分和調配農機,提高小麥的收割的質量和效率。
田間的科技讓作物單產更高。在河南信陽的一家小麥育種試驗中心,200畝實驗基地里種植了十多個品種的優質小麥,科研人員通過雜交反復實驗,得出高產、抗病毒、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并取得十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在河北省望都縣,一款高產量雜交冬小麥原種首次在北緯38度線上繁育成功,即將進入成熟期。通過初步核算,畝穗數達到了40萬株左右,穗粒數達到65粒左右,千粒重常年的50克計算,平均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
小麥育種科研人員程魁介紹:“多個雜交冬小麥的原種在畝均高產、抗倒伏、抗病蟲害等五項技術指標上都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這意味著在小麥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總產量提高,直接帶動種植戶增收。”
在遼寧省農科院水稻所的示范基地里,44個新品種已經“集結完畢”,這里展示的新品種占到全省新品種總量的七成以上,其中不少都已經經過六七年的研發和培育。
國家水稻產業體系沈陽綜合實驗站站長鄭文靜介紹:“遼粳327帶有我們水稻所自主研發的抗稻瘟病基因Pi65,抗病性比較好。同時,它的米質達到部頒一級,畝產量也能達到750公斤以上。”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