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大產業,我國蜂產品生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正從蜂產品數量大國向質量強國邁進。但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等原因,蜜蜂及其他授粉昆蟲的數量在急劇下降,人類食物供給安全和生態系統穩定都受到了這一變化的威脅。我國作為主要的蜂產品出口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蜂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主辦的2024年國際蜂聯亞洲區域研討會在北京密云舉行。“國際蜂聯一直致力于促進各國蜂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蜂產品的質量提升,而中國是我們重要的合作伙伴。”國際蜂聯主席杰弗里·斯圖亞特·佩蒂斯表示。
亞洲擁有豐富的蜜蜂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22年亞洲蜜蜂種類有11種,蜜蜂存養量達4534萬群,占世界蜂群總量的44.9%,居世界五大洲之首。中國養蜂學會理事長彭文君介紹,我國是世界養蜂大國,養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目前蜂群數量已達到1000萬群,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蜂產品年產量50萬噸,年出口量15.6萬噸,2023年蜂產品年產值500億元以上,蜂產品生產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我們亟須進一步推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合作模式,加強蜜蜂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和集成示范,進一步提升科技貢獻率,在支撐優質蜂產品供給、助力農作物增產提質方面尋求新的突破,為促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撐。”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表示。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蜂產業發展。新修訂的畜牧法強調,國家支持發展養蜂業,保護養蜂生產者的合法權益。“長期以來,我國加強蜜蜂資源保護與利用,建成了國家蜜蜂基因庫和蜜蜂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強化科技支撐,成立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設立首席科學家、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圍繞產業鏈做科技研發與推廣,支持蜂蜜產業發展,加快授粉市場培育和技術推廣;完善蜂業資源標準體系,發布成熟蜜農藥殘留標準,搭建國際蜂業交流平臺。”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辛國昌說。
“我們需要進一步提高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能力,希望加深與國際蜂聯的合作,借鑒不同國家的成功經驗,共享最新的科技成果,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和政策,協同推動蜂產業高質量發展。”辛國昌表示。
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與北京市密云區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合作協議,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式落戶密云,將聚焦蜜蜂等資源昆蟲重大科學問題,打造立足北京、面向全球、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資源昆蟲科學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
此次會議主題是“蜜蜂,讓生活更美好”,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國際知名蜂業專家學者以及政府部門、企業和蜂農代表參會。通過會議學術交流與研討,加強了世界各國蜂業研究機構、國際組織、蜂業從業者知識和技術交流,進一步促進了蜂業科技國際合作,分享全球蜂業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經驗、對策,培育蜂產業新質生產力,推動各國蜂業在合作共贏中高質量發展。(李麗穎)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