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2024年學術年會近日在江蘇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南京農業大學共同主辦,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承辦。與會專家表示,農業科技創新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支撐,要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現代化,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表示,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始終將糧食安全作為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他強調,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農業部門能夠保持穩定有序增長實屬不易且意義重大,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供需緊平衡、資源性農產品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會是長期趨勢。新質生產力為我們展示了未來農業新場景,提供了最大化減少天賦資源對糧食生產約束的新思路,新質生產力作用于糧食安全要做到有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工具手段、新的從業者和新的生產方式。
南京農業大學校長陳發棣強調,農強方能國強,糧安方能國安。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疲軟、極端氣候頻繁、地緣政治沖突和逆全球化趨勢等不確定因素交織疊加,全球糧食供應鏈脆弱性顯著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研判當下農業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探討如何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風險能力,構建確保糧食安全的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為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與農業產業安全奠定堅實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原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尹成杰指出,農業科技創新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支撐。要把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統籌應用于農業現代化建設之中,統籌應用于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他強調,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一是要堅持新的發展理念;二是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農業科技創新資源;三是要以科技創新賦能農業現代化;四是要因地制宜,從實際需要出發,切實解決鄉村全面振興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問題;五是要加快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作用,圍繞重大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科研攻關。同時,要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現代農業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品牌農業、特色農業,構建現代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二級巡視員張海陽指出,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農民收入問題是檢驗“三農”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對保證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要通過加強農民增收的頂層設計,完善新型城鎮化推進體制機制,完善農民增收支持政策,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金輝)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