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好吃不好吃”正逐漸成為衡量米種優劣的重要標準。中國水稻研究所稻米質量安全評估創新團隊通過系統分析我國十幾年來稻米食味數據后發現,育種遺傳改良、田間管理優化等措施不斷改善提升我國稻米食味品質。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盧林介紹,長久以來,水稻科研的主要任務集中在提升產量,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升稻米的質量和食用體驗已成為新的關注點。2008年,我國更新了國家標準,確立了稻米蒸煮食用品質感官評價方法(GB/T15682-2008),為后續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標準化的依據。“在這一標準下,我們團隊從外觀、氣味、適口性、滋味和冷飯質地五個方面進行打分,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味評分值。數據顯示,2009—2023年間,我國稻米的全國平均食味評分值從74.9分穩步提升至80.3分。這一變化充分顯示出我國在提升稻米品質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盧林說。
盧林表示,在水稻育種的早期階段,粳稻的食味品質明顯優于秈稻。然而,隨著育種遺傳改良和種植環境監測等技術的逐步推進,我國的水稻品種便朝著食味優質化的方向努力,尤其是在南方區域,秈稻的品質提升更為顯著。
此外,該研究還顯示,在主要種植秈稻的經濟發達地區,其生產技術效率相對較高。“這表明技術進步帶來的食品附加值正大幅提升。我國水稻的全要素生產率正逐年上升,平均值由2009年的0.43提升至2020年的0.55,其變化趨勢與稻米食味評分結果的變化保持一致,顯示出稻米食味品質改善與區域經濟發展、糧食政策緊密相關。”盧林表示。(馬愛平)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