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希望的田野 探尋農業高質量發展密碼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1-22





      農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石。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環。2024年12月底,由中宣部組織的第四批“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活動圓滿結束。此次調研深入湖南、浙江、河南三省,聚焦農業、農業科技、農產品加工、“千萬工程”以及鄉村振興等多個重要領域。記者們探訪農業科技前沿,考察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感受“千萬工程”的磅礴力量,見證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充滿希望的田野,探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湖南的水稻播種面積、總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全省糧食年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00億斤以上。有好種子才能產出好糧食,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種業這個“農業芯片”至關重要。這幾年,湖南堅持把種業創新作為“藏糧于技”的主攻重點,推出代表性的3個水稻新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增添新的保障。


      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第一個是超級雜交稻,主要超級在產量上,目前超級雜交稻的畝產量已經超過1300公斤,全世界單季水稻產量的冠軍。第二個新品種是鎘低積累水稻,目前這個水稻的品種在全國已經種了35萬畝,效果非常好,從根本上解決了鎘大米的問題。第三個水稻的品種是耐鹽堿水稻。”


      作為農業科技大省,湖南還對標國家實驗室,聚力打造以種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實驗室——岳麓山實驗室。立足湖南種業創新優勢,岳麓山實驗室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社會力量等多方參與,匯聚種業優勢力量,推動形成種業科技創新新格局。


      沈曉明:“比如湖南大學、湖南師大、湖南林科大都有種業,都有農業科技,所以省委、省政府最近建立了岳麓山實驗室,就是把這幾路大軍拉到一個平臺上來協作,通過協作產生‘1+1>2’的效果,通過協作能夠攻克更多農業科技的難題。”


      要藏糧于技,也要藏糧于地。湖南多丘陵山區,受先天條件限制,很多機械上不了山、農機入不了地,機械化水平難以有效提升。不久前,在湖南寧鄉菁華鋪鄉一塊窄小的田塊里,由當地農機企業自主研發的一款新型輪式拖拉機正在進行量產前的調試,未來將會有效解決丘陵山區小地塊的耕作問題。


      近年來,湖南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組建了湖南智能農機創新研發中心,聚焦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以及智能化等農機裝備短板領域,積極研發推廣適合南方丘陵山區地形特點的特色農機具。不僅如此,針對丘陵山區難耕作的短板,湖南2024年啟動用湖區新造或復墾的耕地置換丘陵山區梯田的工作,不僅耕地數量有保障,質量標準也有提升。


      沈曉明:“在藏糧于地方面,湖南是‘七山二水一分田’,除了洞庭湖區的耕地以外,丘陵山區也有不少所謂的‘巴掌田’,就是小田。‘巴掌田’的耕作成本高、產量低,我們用湖區新造或者復墾的耕地置換丘陵山區的梯田,推動了山上換山下、小田換大田、差田換好田,并且把山上置換下來的田用來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來加快實現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3月在湖南調研時描繪的‘山頂林戴帽,山中果纏腰,山下噸糧田’的景象。”


      同樣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主產區,河南在年景總體偏差的情況下,2024年糧食總產達1344億斤,占全國的9.5%,連續8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河南全力打贏了抗災奪豐收保衛戰。


      河南省委副書記孫梅君:“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農業強國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五次親臨河南視察,寄予河南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


      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河南全面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集成融合,探索形成了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的河南模式。這幾天,河南多地正搶抓冬春窗口期,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在河南周口淮陽區,高標準農田的新建和改造工作正同步進行。


      經過改造提升后的高標準農田,能實現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水系連通系統,全力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目前,河南正在全力打造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8585萬畝。


      孫梅君:“中央將進一步加大糧食生產支持保護力度,2025年還將啟動實施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一創新舉措將更加有利于調動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積極性,也有利于構建‘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糧食生產格局。”


      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同時,河南也在積極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的發展。在南陽內鄉縣,一些專為豬群打造的“高層公寓”,不僅改變了養殖環境,還有效利用了空間。智能環控、智能飼喂、智能巡檢等系統與大數據分析相結合,實現對整個養豬過程的智慧管理。


      高水平種植與高標準養殖的實踐,也為農產品加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河南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動農業產業鏈式盟式發展,目前,河南現代食品產業集群已成為全省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之一,河南產出了全國四分之一的饅頭、三分之一的方便面、二分之一的火腿腸、五分之三的湯圓、十分之七的水餃,實現了從“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世人餐桌”的轉變。


      孫梅君:“做好‘三農’工作,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要有久久為功的定力和韌勁。千方百計推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著力推動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為農業強國建設作出河南貢獻。”


      要抓好“三農”工作,不僅要抓好農業,也要整治好農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浙江作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要發源地和率先實踐地,鄉村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千萬工程”以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帶動了鄉村的整體變革,呈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面貌。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通林:“‘千萬工程’實施21年來,浙江鄉村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我們持續升級鄉村人居環境,積極培育鄉村‘土特產’,打造了126條單條產值10億元以上‘土特產’全產業鏈。同時,我們積極鼓勵、支持青年入鄉發展,村咖、村跑、村歌、村BA等火爆鄉村,鄉村文化氣息越來越濃厚,之江大地呈現出詩畫浙江、和美鄉村的美麗圖景。”


      如今的浙江擁有近2萬個行政村,許多村莊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IP和代表性業態,千村千面,各美其美。金華義烏后宅街道的李祖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水牛角村”變成遠近聞名的“國際文化創客村”,吸引村民返鄉、青年創客入駐,常駐創客達到265人。杭州蕭山瓜瀝鎮的梅林村,持續給公共服務做“加法”,形成15分鐘公共服務圈,村民生活和城市居民同等便利。


      王通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我覺得就是當下浙江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要以‘千萬工程’牽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三大差距’,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這是新時代浙江鄉村振興的新藍圖、新規劃。我們已經形成了實施方案,方案當中明確,要突出聚焦山區海島縣、聚焦農村農民,圍繞富民一體做好‘強城’‘興村’和‘融合’三篇文章。我們決心在共同富裕大場景下,全力打造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的省域樣板。”


      “千萬工程”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金鑰匙”。2023年以來,浙江在舟山及淳安、龍游、景寧部署開展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試點工作,形成首批30項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清單。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可及、優質共享。


      經過深入的調研和采訪,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湖南、浙江、河南三省在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從高水平的種植技術到高標準的養殖模式,從農業科技創新的突破到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先進的農業科技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蓬勃發展的農產品加工業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渠道,美麗鄉村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的居住環境,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些變化不僅為當地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也為全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