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楊凌示范區(以下簡稱"楊凌")始終堅持立足現代農業"國家隊"定位,聚焦"三區三高地一基地"建設目標,建設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全力推進平臺建設加力提速,加快打造農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推動形成具有新技術、新要素、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等特征的現代農業生產力,助力實現由"大國小農"向"大國強農"的歷史性跨越。
做優做強平臺支撐
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獲批建設,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中國-中亞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先正達種業育種技術創新中心等加快推進。
楊凌示范區新增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46個,在農業領域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55項、占該省總數的2/3。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曉杰教授團隊發現了全球首個小麥條銹病感病基因,并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小麥品種進行改良,在田間試驗中取得重大進展。
通過種子孵化項目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西北大學等高校及團隊科研成果落地楊凌轉化,累計招引科研人員、大學生等為主體的創新創業團隊1205家。
建成中國農科院技術轉移楊凌分中心,連年舉辦小麥、玉米、油菜新品種觀摩會,每年發布農業科技成果及專利信息近2000項,年技術合同交易額成倍增長。
2024年以來,楊凌示范區圍繞打造秦創原旱區現代農業產業創新聚集區,已聚集135家種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0家生物醫藥企業。楊凌偉隆、榮華種業、楊凌良科成為陜西省僅有的3家國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2024年,陜西省11個國審小麥新品種均出自楊凌,這些都是楊凌以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牽引,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打造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生動體現。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
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可以回溯到2019年。彼時,楊凌極飛農業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在楊凌示范區注冊成立。5年來,該企業營收以年均30%-50%的增長,2024年營業收入預計突破1000萬元。
"我們立足楊凌豐富的農科教資源,加強與西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致力于成為農林智能裝備、智慧農林系統集成的供應商,建立農田信息化、農業物聯網、遙感及航測無人機、植保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的試驗示范基地,并面向全國推廣。"楊凌極飛農業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田高斌介紹說。
近年來,楊凌極飛在西北地區累計推廣植保無人機超過6000架,在陜西省可調度500架以上植保無人機參與農林有害生物應急防控,累計完成超過300萬畝次的植保作業任務,在西安、漢中、安康、渭南等地累計完成超過20萬畝次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作業。
據田高斌介紹,楊凌極飛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楊凌示范區創新創業園在政策、資源、要素上的鼎力支持,讓企業能放開手腳,全心全意專注于發展。"未來,楊凌極飛將發揮自身智能裝備研發和推廣的優勢,結合專家顧問團隊的技術力量,為林業生態保護與建設貢獻力量。"田高斌說。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培育優質"種子企業"、打造優質雙創生態,始終保持著對于創業的全方位支持:建立政銀擔風險補償機制,為科技型企業發放"科創貸"。這些紅利政策,為楊凌聚集了眾多的科創企業。近3年來,楊凌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180%,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40%。
健全服務保障要素
智能裝備是楊凌示范區的主導產業之一。一家成立不到2個月的農業智能裝備企業,營業額突破150萬元。這就是楊凌葡園智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楊凌葡園智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行業級機器人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并推出經濟作物種、管、收、銷全產業智能化、無人化解決方案的企業。
"在第31屆農高會期間,我們研發的智能產品履帶式智能果園管理機器人亮相農業智能裝備專題展,吸引了眾多目光。"楊凌葡園智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源介紹說,該系列機器人支持噴藥、開溝、除草、施肥、播種等多項作業功能,只需更換其后掛載模塊,即可實現不同場景作業功能需求,能顯著提升果園管理效率,并大大減輕果農的勞動,降低生產成本。
"這里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便捷的交通網絡、豐富的科教資源以及全方位的配套服務,這為公司項目順利開展提供堅實保障。下一步,我們將把研發、生產、銷售都放到楊凌,加快推廣新產品和新模式。"史源表示,有信心將中國(楊凌)葡萄產業智能裝備全產業鏈研發項目打造成行業標桿,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集群,為楊凌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據了解,楊凌示范區聚焦健全服務保障要素,打造一流創新創業生態,構建"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孵化載體體系,2024年新增省級以上孵化載體4家;創新性建設種業、畜牧、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8個產業創新中心,組建了由12名院士領銜、190余名科研骨干為支撐的技術創新團隊,形成了"四鏈"融合的良好機制。(萬英俊)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