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握市場趨勢和價格走勢,幫助引導資源向農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精準投放,日前,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在2025農業展望大會上發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5-203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預測,未來十年,我國水產品養殖產量占總產量比例將逐漸提升,水產品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進口將呈現穩中有增態勢,出口將逐漸趨于穩定。
水產品產量穩步提升
《報告》指出,未來十年,我國水產品產量將呈現穩步前行的發展情況,保持小幅增長的良好態勢。預計到2034年,水產品總產量將達到7874萬噸,相較于基期實現10.7%的增長幅度,年均增長率穩定在1.0%。在這一產量增長的進程中,養殖產量與捕撈產量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
《報告》顯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應用,以及養殖模式的持續創新與優化,預計2034年養殖產量將攀升至6561萬噸,與基期相比,增長幅度高達12.9%,年均增長1.2%,其在總產量中的占比也將進一步提升,達到83.3%。以工廠化養殖為例,這種先進的養殖模式通過精準控制養殖環境,如水溫、水質、光照等條件,為水產品提供了更為適宜的生長環境,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量。在一些沿海地區,工廠化養殖的對蝦產量相較于傳統養殖模式實現了大幅增長,滿足了國內市場對蝦類產品的需求。
2034年,捕撈產量將穩定在1300萬噸左右。該數據源于近年來我國對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與積極踐行。為了保護海洋和內陸水域的生態環境,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政策措施,對捕撈強度進行有效控制。其中,“長江十年禁漁”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長江流域的漁業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機會,為維護水域生態平衡、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在海洋捕撈方面,我國也對捕撈區域、捕撈時間和捕撈工具等進行了嚴格規范,確保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開發。
消費市場前景廣闊
《報告》指出,未來水產品消費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增長空間較大。預計到2034年,我國水產品總消費量將達到8306萬噸,相較于基期實現12.3%的增長,年均增長率為1.2%。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持續關注,水產品因其富含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餐桌上的首選。
在消費結構方面,水產品消費將進一步向多樣化、品牌化、便利化方向轉變。《報告》顯示,加工消費增長較快,預計2034年將增至3619萬噸,與基期相比,增長幅度高達18.8%,年均增長1.7%。以即食三文魚為例,這種經過精細加工、開袋即食的水產品,既保留了三文魚的鮮美口感和豐富營養,又節省了消費者的烹飪時間,滿足了現代人對便捷飲食的需求,因此在市場上備受青睞。
《報告》指出,水產品直接食用消費增速雖然低于加工消費增速,但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態勢。2034年,直接食用的水產品消費量將增至3534萬噸,比基期增長12.3%。在直接食用領域,消費者對于水產品的品質和種類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傳統的魚類、蝦類產品,像貝類、蟹類等特色水產品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例如,近年來小龍蝦在夏季餐飲市場的火爆,就是水產品直接食用消費多樣化的一個具體體現。
進口穩增出口趨穩
《報告》指出,未來十年,我國水產品進口將呈現穩中有增的態勢,預計到2034年,進口量將攀升至807萬噸,相較于基期實現20.1%的顯著增長。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費者對于水產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端化,對高品質、特色化水產品的追求促使國內市場對進口水產品的接納度不斷提高。以三文魚為例,國內市場對三文魚的需求持續增長,進口量也隨之不斷增加。同時,一些具有獨特風味和營養價值的小眾水產品,如北極甜蝦、帝王蟹等,也逐漸走進了國內消費者的視野,進一步推動了水產品進口量的上升。
在出口方面,《報告》預計,2034年我國水產品出口量將穩定在375萬噸左右,較基期減少4.7%,逐漸趨于穩定。這一穩定態勢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國水產品出口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一定的份額,市場份額逐漸趨于飽和。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越南、泰國等國家在水產品出口領域發展迅速,憑借其價格優勢和地緣優勢,與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展開激烈競爭。
《報告》指出,展望期內,水產品供需基本平衡,消費增長略快于產量增加,價格將呈現穩中有漲的趨勢。(記者 王佳儀)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