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夏”一線觀察:鹽堿地變身豐收田 助力糧食穩產增收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22





      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三夏”期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多地的鹽堿耕地通過綜合改造利用,變成了豐收田。


      山東德州市慶云縣地鄰渤海,共有鹽堿化耕地5萬多畝。這兩天,在慶云縣后程趙村的改良鹽堿地里,連片的小麥進入收割期。


      德州市慶云縣后程趙村種糧大戶 崔洪松:以前咱這一畝地也就能打400多公斤麥子,現在土地改良以后,一畝地能打到500多(公斤),畝產提升25%左右,一畝地能增收200多塊錢。


      據了解,慶云縣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鹽堿地改良,通過整地降堿、科技排堿、選種適堿等措施,耕層土壤含鹽量由之前的8‰左右降至3‰左右,耕地質量提升0.5—1個等級。


      德州市慶云縣崔口鎮黨委副書記 范長強:我們規劃建設農灌網絡,修建泵站,引入黃河水,推廣微噴滴灌,實現鹽隨水走,降低土壤中的鹽分,同時,推廣使用有機肥和耐鹽堿作物品種,持續提升糧食產能。


      河北是全國鹽堿地面積較大省份之一,其中,滄州黃驊一帶的土壤鹽堿化程度最高。當地在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實踐中,探索“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通過引進耐鹽堿適生品種試種篩選培育,提高糧食單產。近日,黃驊市83萬畝旱堿麥陸續進入成熟收獲期。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鄭琪:目前專家測產的數據已經出來了,畝產466公斤。“小偃155”它的特點就是穩產和高產。它的耐鹽指數能夠達到耐鹽等級一級。


      在陜西蒲城的半干旱區中度鹽堿地油菜示范田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迎來豐收,一次性機械實收畝產達312.23公斤,創中度鹽堿地油菜單產紀錄。種植該品種后土壤鹽含量降至約3.2‰,相比周邊冬閑區土壤鹽含量降低20%。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油菜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研究員 頓小玲:它主要的一個特點是具有高光合能力,在干旱、鹽堿的脅迫下,具有高光合效率,同時配套密植高產技術可以實現“以密抗逆”,所以說今年表現出一個高產穩產的特性。


      轉自:央視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