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牧區發展動力活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18





      牧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牧區工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提升飼草生產能力,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如何更好推動牧區高質量發展?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牧區產業發展民生改善顯成效


      促進牧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什么?近年來,牧區經濟有哪些亮點?


      王玉斌(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畜牧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我國牧區主要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涉及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肅等省份。其中,內蒙古牧區分布在呼倫貝爾市、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等地;新疆天然牧草地約占全疆草地的76%,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以及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周圍有大量優良牧場;西藏牧區地處青藏高原核心地帶,屬于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區,主要畜種包括藏牦牛、藏羊等;青海牧區集中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甘肅草種質資源豐富,牧區主要分布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牧區高質量發展對于保障畜牧產品有效供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保障畜產品與糧食安全,通過增加動物性食物供給,與耕地農業形成互補,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緩解糧食安全壓力。二是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牧區多位于江河源頭、草原荒漠等生態脆弱區,推進牧區“生態保護—生產發展”良性循環,有助于筑牢生態屏障。三是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完善“牧草種植—規模化養殖—精深加工—電商銷售”等產業鏈,推動畜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旅游等產業融合,實現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四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各牧區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發展“企業+牧民”訂單模式,促進牧區與農區聯動,提升牧區公共服務水平,從而增強牧民獲得感。五是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服務國家戰略。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依托邊疆區位優勢與周邊國家開展畜牧業合作,深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為促進牧區發展,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務院2011年發布《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牧區發展作出具體部署,同年起在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農業農村部支持邊境牧區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引導牧民建立生態畜牧產業區,將牧民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范圍。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牧區生態文旅產業發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多措并舉促進農牧民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內蒙古財政2025年下達2.6億余元支持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新疆出臺《新疆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規劃(2023—2030年)》,致力于全面提升草原畜牧業綠色、高效、智能發展水平。


      經過多年發展,牧區相關省份地區生產總值、基礎設施建設、產業以及民生領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長。2024年,新疆地區生產總值20534.08億元,同比增長6.1%;西藏地區生產總值2764.94億元,同比增長6.3%;甘肅地區生產總值13002.9億元,同比增長5.8%。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有關部門加大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22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實施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在內蒙古等牧區省份遴選部分項目縣,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開展天然草原保護修復、現代化草原生態牧場建設。2024年,內蒙古基礎設施投資比上年增長23.8%,西藏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2%。草原畜牧業不斷壯大。內蒙古2024年牛肉產量89.1萬噸,同比增長14.5%。西藏2024年末牲畜存欄總數1760.32萬頭(只、匹),比上年末增加38.93萬頭(只、匹)。其中,牛745.93萬頭,增加35.52萬頭;羊951.73萬只,增加11.55萬只。民生領域取得積極進展。2024年,內蒙古投入各級財政銜接資金125.4億元,通過幫扶產業發展帶動農牧民增收;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人數增至64.8萬人,轉移就業勞務收入達71.55億元。


      促進牧區高質量發展,還需進一步完善協同機制。推動產業融合,鼓勵牧區繁育牲畜,農區育肥加工,形成完整產業鏈。加強生態協同,嚴格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鼓勵牧區將部分牲畜轉移到農區借牧。強化科技支撐,在綠色種養、智慧農牧業等領域實施一批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培養和引進專業人才,為牧區農區協同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創新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信貸產品,為牧民提供貼息、貸款擔保,創新開展農區借牧保險試點等。


      改善草原生態激發牧區潛力


      草原生態系統對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當前,牧區草原生態改善的成效如何?


      亢楠楠(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草原生態改善不僅發揮著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作用,更是“草—畜—民”系統動態平衡的堅實保障。


      作為牲畜繁衍與生長的基礎,草原生態直接決定著飼草的數量、質量和穩定性。草地退化、產草量下降或可食牧草比例降低等情況,會導致牲畜膘情不佳、成活率降低以及出欄周期延長,直接影響牧民收入。“草豐”才能“畜壯”,“畜壯”方能“民富”。


      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有助于牧區突破傳統牧業單一模式,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健康的草原生態系統保障優質畜產品的供給、催生旅游熱潮。草原形成的生態屏障,還可顯著降低沙塵、干旱等災害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影響,為牧區長期穩定發展守好安全底線。


      草原生態系統還是游牧文化存續的載體和精神依托,不僅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手工藝和節慶傳統,更承載著世代相傳的生態智慧。若草原退化,附著于游牧生活的獨特文化習俗和知識體系將面臨風險。反之,草原生態改善則能促進牧區穩定與文化活態傳承,實現生態保護與文化延續的雙贏。


      近些年來,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空前加大。“十四五”以來,全國年均種草改良面積超4000萬畝,縮減退化草原面積近7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50%以上。這一系列成果標志著我國草原生態實現從本世紀初的“整體惡化”到當前“整體改善”的歷史性轉變。草原生態改善的背后是政策精準實施、科學系統修復、數字技術賦能與生態價值轉化的協同推進。


      法治監管政策促進草原生態善治。以新修訂的草原法為核心,涵蓋監測、保護、修復等領域的草原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國家林草局聯合有關部門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防止草原超載過牧,指導完成草原監測評價工作,為摸清我國草原資源底數打下堅實基礎。2018年以來,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高效運行,累計查處破壞草原案件近5萬起。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加快轉變傳統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促進草原休養生息。2023年,國家林草局與內蒙古、西藏、青海三省區共同推進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以點帶面厘清草原保護發展體制機制問題,目前已取得31項初步成果。這些政策措施推動草原生態保護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防控。


      系統修復治理草原退化痼疾。近年來,依托“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我國草原生態修復工作實現系統推進,建立起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生態定位觀測研究站為核心的平臺支撐體系。“十四五”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100億元用于草原保護與修復,年均修復草原超4600萬畝,年均防治草原鼠蟲害面積超1億畝,草原鮮草總產量超5.5億噸。目前,已布局建設由1個中心庫、20個資源圃組成的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草種供給能力不斷攀升。2024年,我國各類草種產量突破7萬噸,飼草種子自給率近70%。


      數智技術重塑草原生態治理新范式。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集成云計算、AI識別等前沿技術,整合衛星、高空云臺、林草終端監測設備、無人機等的實時數據,共同打造出智慧林草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衛星宏觀監測、無人機重點巡查、物聯網精準管控的“天地空”協同網絡,使得草原管理正從傳統人工巡查向智能化云端治理邁進,牧區“地域廣、監管難”的困局得到有效化解。


      生態價值實現催生牧區發展新活力。當前,牧區正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草原資源利用新模式,草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科學路徑更加清晰。內蒙古達茂旗試點“草票”制度,不斷探索完善“草原+草票+企業+農牧戶”融合發展新機制,有效推進草原保護與修復的全民參與,構建起從草原資源到生態富民的價值實現鏈條。甘肅夏河縣建立起“國有企業+合作社+家庭牧場”的發展模式,積極引導農牧民轉變飼養觀念,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生態現代畜牧業,帶動了當地農牧民致富增收。這些創新實踐不僅為牧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更為生態文明視野下草原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加快草原畜牧業綠色高效轉型


      草原畜牧業是牧區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牧區如何加快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


      浦華(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草原畜牧業是廣大牧民主要的生產生活依靠和經濟收入來源,是優質“肉庫奶罐”的原料基地,是草食家畜節本增效的潛力地區。近年來,我國草原畜牧業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牛羊年末存欄和肉產量較快增長,主要草原地區綜合植被蓋度不同程度提高,促進農牧民增收成效顯著,2023年牧民牧業人均收入較2021年增長15.8%。


      草原是牧區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保護好、建設好、利用好草原,發揮草原的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是牧區畜牧業的發展重點。當前,我國草原生態系統整體仍較脆弱,迫切需要加快轉型升級,推動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草畜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助力國家糧食安全。內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區,通過多維度創新實踐,在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中探索有效路徑。


      保護和利用“兩手抓”。牧區在通過科學管控草原、加強保護以防止生態透支的同時,以承載力為依據有序利用草原實現可持續發展,既守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也筑牢牧區民生根基。內蒙古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政策,并在全區17個旗縣啟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工作,一地一策探索解決的有效方法,天然草原得到休養,試點旗縣草畜平衡指數降至10%以下。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明白卡制度,動態監測草原承包面積、禁牧與草畜平衡面積、理論載畜量等關鍵數據,精準鎖定超載草場,通過租賃飼草資源、開展跨區域畜牧業資源利用等,降低本地草場載畜壓力。還有牧區通過整合碎片化草場,劃分牛羊集中放牧區,實施輪牧制度,推進天然草場合理利用,促進草原生態保護和牧民增收。


      畜牧業轉型升級“雙創新”。草原牧區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推動畜牧業從傳統粗放向綠色高效轉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創新工作體系,出臺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工作方案,配套制定覆蓋農牧、林草等多部門的子方案,作為補充和支撐,選取試點作為畜牧業經營方式改革試驗田,著力改變養殖方式;架構“公司+集體+合作社+農牧戶”的畜牧業利益聯結新機制,創新推出“代養、寄養分紅”“暖季草場放牧、冷季集中舍飼”等模式,少養精養、科學繁育和標準化飼養,推動畜牧業產品實現優質優價。新疆布爾津縣推行職業代牧人制度,實現了職業化和專業化放牧,釋放的勞動力通過從事其他產業實現增收。牧區還以推進牧旅融合為突破口,加快草原畜牧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產業深度融合。例如,內蒙古計劃帶動70萬以上農牧戶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民宿經濟等。


      家畜和牧草良種“雙保障”。牧區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支撐,特別是種業的護航。牧區以草食家畜和牧草良種選育為基礎,推進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在草種育種上,內蒙古修訂印發草品種審定辦法,承接耐寒高產苜蓿、高結實率羊草、優質燕麥草新品種創制等國家攻關項目,2024年共審定通過草品種42個,包括羊草、冰草、苜蓿等17個生態修復和畜牧業生產急需的優良草種,截至目前草品種數量超270個。草原牧區種畜場、核心育種場和擴繁場三級繁育體系逐步完善,優質凍精等現代生物技術廣泛推廣,草食家畜良種生產性能全面提升,推動草原畜牧業從多養向精養轉變。青海大力推廣牦牛良種,能夠適應高寒生態環境、遺傳性能穩定的“大通牦牛”已推廣至新疆、西藏、甘肅等牧區,適宜集約化飼養的“阿什旦牦牛”破解了枯草期養殖難題,在舍飼過程中更易管理,生長發育也快,有利于穩定牧民收入。新疆聚焦褐牛、哈薩克羊等特色品種,構建現代育種體系,截至2024年底,累計推廣優質褐牛凍精30萬劑,組建萬只級肉羊核心育種群30個。


      智能化和數字化“雙助力”。以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前沿技術為支撐,以數據資源整合與智能決策為紐帶,牧區畜牧業實現了傳統放牧模式向精準化、集約化的跨越。內蒙古阿拉善盟養駝牧民通過使用北斗定位智能放牧系統,利用手機實時追蹤駱駝位置,經測算每年可節約牧民50%以上放牧時間,并有效降低放牧成本。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尕海合作社應用智能飼喂、加濕恒溫等技術,打造智慧羊舍,助力藏羊養殖從“一年一產”轉變為“兩年三產”。


      當前,我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成效,要實現草畜基本平衡、草原有效保護、牧區高質量發展,仍任重而道遠。一是進一步優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通過動態調整補獎標準、創新管理機制、強化資金引導,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二是加強草原動態監測,科學調整草場類型,實現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有序轉換,提高草原合理經營利用水平。三是加大科技投入,設立草種創新、草原修復技術、智能養殖設備等領域科技專項基金,以科技支撐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發展文旅產業提升牧區經濟韌性


      牧區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呈現怎樣的特點和趨勢?如何抓住機遇培育牧區經濟新動能?


      烏鐵紅(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文化旅游業已成為牧區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牧區依托類型多樣的生態資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游牧民俗,通過文旅融合探索牧區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牧區生態環境脆弱,過度放牧是一直困擾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難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文化旅游業是破題之舉。此前,牧民放牧牛羊、出售牛羊肉等,收入渠道較為單一。文旅產業推動牧民收入結構調整,不僅將傳統畜牧業與現代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還帶動了綠色畜產品就地消費。例如,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尕秀村牧民“放下羊鞭”建景區,辦起藏家樂,收入渠道更加多元,增強了牧民抵御風險的能力。發展文旅產業使得草原生態壓力減小,提升了牧區經濟韌性,成為保護草原生態、發展牧區經濟的重要實踐。


      在模式創新的推動下,牧區文旅產業從“小而單一”的牧家樂形式轉向“大而全面”的全產業鏈發展。內蒙古加快農牧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提出“跟著賽事去旅行”的文體旅融合發展模式,營造內容豐富、充滿活力的沉浸式、體驗式消費新場景。西烏珠穆沁旗深度挖掘馬文化資源,創作實景演出,精心打造的西烏珠穆沁旗草原“99號公路”成為北方草原旅游熱門目的地。陳巴爾虎旗立足身處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優勢,著力開發旅游資源,積極探索打造牧文旅融合產業,還將莫爾格勒河旅游景區莫爾根驛站改造為陳巴爾虎旗特產館,集文旅體驗、土特產展銷等于一體,讓牧民搭上草原旅游的快車。新疆積極探索文旅產業發展新模式,特色民宿、文旅項目不斷涌現,2024年從事文旅及相關產業的經營主體約51.41萬戶。“坐著火車游新疆”等交旅融合產品影響力不斷提升。文旅產業發展重塑了牧區產業生態。


      通過充分挖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牧區變文化資源稟賦為旅游發展優勢,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民俗與旅游體驗深度結合,打造牧區文化旅游項目,設計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生態旅游線路,文化賦能旅游產業效應日益凸顯。新疆特克斯縣瓊庫什臺村依托烏孫古道歷史文化資源,投資改造民居,發展牧家樂、民宿、文創店等業態,從傳統牧業村轉型為旅游“網紅村”。內蒙古推動“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深入牧區采風,充分發揮文藝演出、旅游推廣等職能,以形式多樣的節目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傳統文化通過創新表達煥發新活力。


      數字技術正在重塑牧區旅游體驗和管理模式,加快數字化建設成為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新舉措。數字技術的應用催生了智慧牧場體驗等旅游新業態,數字化巡展、數字文創等豐富了牧區文旅產品,三維建模、區塊鏈技術創新了牧區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模式,推動文旅融合邏輯從資源保護轉向活態傳承與IP創造,數字技術為牧區文旅產業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牧區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如季節性制約,基礎設施和數字化覆蓋不均衡,產業協同效應待提升等。對此,牧區可從全季化運營、智慧化提升、深化交旅融合等方面構建牧區文旅產業新生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就全季化運營而言,設計四季主題旅游產品,打造春賞花、夏游牧、秋豐收、冬冰雪(研學)的全季化產品體系。在智慧化提升方面,實現重點旅游區域免費WiFi、在線預訂、電子導覽全覆蓋,強化牧民數字化技能培訓,不斷加強科技賦能文旅項目設計。深化交旅融合要在改善地廣人稀的牧區交通條件的同時,重點考慮旅行途中游覽體驗的提升等。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