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超4600萬畝,全鏈融合發展持續升級
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由“規模擴張”向“質效并重”轉變
去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模繼續保持增長。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在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組織編制了《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去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4600萬畝,全鏈融合發展持續升級,加工業穩步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正加快由“規模擴張”向“質效并重”轉變,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產業規模持續增長
《報告》指出,去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4605.32萬畝,同比增加114.98萬畝,增長率為2.56%。在這一年里,有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統計的省(區、市)達到28個,其中面積超100萬畝的省份數量達到11個,比2023年增加1個,按面積大小排序,依次為湖北、安徽、湖南、四川、江蘇、貴州、江西、云南、遼寧、吉林、河南,這11個省的面積之和占據了全國的89.64%。
從水產品產量來看,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產量達到443.36萬噸,同比增加26.71萬噸,增長6.41%,占全國淡水養殖水產品產量的12.55%,同比提高0.35個百分點。自2011年以來,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產量占淡水養殖水產品產量的比重從4.85%穩步提高到12.55%,累計提高7.70個百分點。
《報告》顯示,我國地域遼闊,水稻種植分布廣泛,水產種質資源豐富多樣,各地依據自身獨特的自然條件和農業基礎,因地制宜地將魚蝦蟹等各類養殖對象引入稻田,與原有的耕作制度巧妙結合,成功培育出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的種養模式。其中,稻小龍蝦、稻魚、稻蟹模式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主要模式。
稻小龍蝦模式是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第一大模式,去年全國應用面積約2600萬畝,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的56.46%。稻小龍蝦以“一稻兩蝦”共作模式為主,通過環溝改造構建起稻蝦立體空間,實現了“一季稻、兩季蝦”的周年循環,充分利用了稻田資源。稻魚模式是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的第二大模式,去年全國應用面積近1400萬畝,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的30%。傳統稻魚模式主要依賴自然生態循環,養殖技術相對粗放,而現代稻魚模式通過實施田間工程,融合現代水稻種植和水產養殖技術,極大地提升了水產品的產量和效益。
經營主體與產業鏈協同發展
在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蓬勃發展的進程中,經營主體的變化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產業持續進步的關鍵力量。
《報告》指出,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經營主體呈現出顯著的變化趨勢。傳統農戶紛紛踏上轉型之路,他們積極加入合作社或與企業簽訂訂單協議,借助這種方式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成功連接起廣闊的市場。“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各地廣泛推行,農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稻田工程建設,企業則提供魚苗并實施保底收購,這種緊密的合作模式不僅保障了農戶的利益,還提升了生產的規范性和市場適應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合作社、家庭農場迅速崛起,成為技術推廣和對接市場的主力軍。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動稻漁綜合種養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紐帶,全面推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致力于貫通產加銷各個環節,深度融合農文旅,充分拓展稻漁綜合種養的多種功能,不斷拓寬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方面,一些地方在市縣級層面,立足縣域整體規劃,科學布局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將稻漁綜合種養培育成為縣域重要產業;在省級層面,通過政策引導和規劃推動,在更大范圍內統籌布局產業鏈功能板塊,促進產業集聚,實現協同發展。湖北、江西鄱陽湖、安徽江淮、江蘇、湖南洞庭湖小龍蝦產業集群先后入選農業農村部和財政部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項目,這些產業集群憑借規模化效應和協同發展優勢,有力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形成良性循環打造創新標桿
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促進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重要產業,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未來將更加重要,發展前景廣闊。
《報告》分析,當前,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還面臨很多問題。一是技術瓶頸制約。如種養適配性難題尚未解決,水稻抗倒伏要求與水產養殖水深需求存在矛盾,個別經營主體可能過度追求水產品產量導致水稻減產;水稻單作的農業機械不完全適用于稻漁系統等。二是產業鏈條有待升級。稻漁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品牌溢價多被中間商獲取,農戶端收益不高;產品同質化嚴重,稻漁產品品牌營銷時均貼上“生態魚”“有機米”等標簽,但缺乏如功能、地域特色等細分品類,特色不鮮明。三是規模化經營水平不高。小農戶主導模式下,標準化生產覆蓋率不高,原料供應和品質穩定性難以保障,制約了產業鏈條延伸,同時也制約先進技術和設施裝備推廣應用。
《報告》指出,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科技、組織、市場和政策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推動形成“技術驅動-規模效應-品牌增值-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全力打造全球生態農業創新標桿,為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中國方案。一是強化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加大抗倒伏、耐深水水稻品種與適應稻田淺水環境、耐低氧、抗病害水產品種等適配性種養品種研發。加大田間工程、物種配比、精準栽培、健康養殖、環境調控和生態治理、秸稈資源化利用等關鍵技術創新和集成,推廣效益好、不挖溝、水稻穩產豐產、產品品質提升、節水節肥減藥的新型模式。加大符合稻漁系統特點的新型肥料、飼料、智能化輕簡化機械設備研發和推廣。二是優化經營模式,提升組織化水平。推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連片種養區建設,通過“小田并大田”集約利用土地,提高機械化率。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支持企業提供統一種苗、技術指導和保底收購等。培育稻漁領域“新農人”和復合型人才。三是完善政策支撐體系,破除要素制約。創新金融支持政策,推廣“稻漁貸”等金融產品。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將水產疫病、極端天氣等納入稻漁綜合種養保險范疇。四是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高附加值體
系。發展精深加工與冷鏈物流,支持經營主體開發稻田魚預制菜、漁米蛋白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完善產地物流網絡。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稻田藝術+生態研學”等各類綜合體,開發稻漁文化IP,舉辦各類主題活動等。構建區域公用品牌矩陣,支持“一地一品”,加強品牌培育和保護,鼓勵采用區塊鏈技術全程溯源等,提高品牌溢價。(記者 王佳儀)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