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大學學子突破農業廢棄物轉化“卡脖子”技術, 8億噸“生態包袱”變身“致富黃金”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5





    金色的稻田旁,秸稈垛靜靜堆放。曾幾何時,它們是農民最頭疼的廢棄物——焚燒會污染,堆放又占地。如今,它們在一群青年的手里,被賦予了新的名字:“液體黃金”。這群來自廣西大學的青年,有一個銳意勃發的團隊名字——“肥同尋長”。他們帶著書本里的知識,也帶著心里的信念,用四年時間,回答了屬于自己的時代之問。

    從村口的煙火氣,到實驗室的燈火通明

    “真正了解鄉村,是從走進田埂的那一刻開始的。”項目負責人羅雅丹說。2019年,團隊第一次下鄉調研,正值玉米收獲季。田埂上,農民正點燃秸稈,一陣陣濃煙嗆得人流淚。有人搖頭嘆氣:“燒了污染,不燒又沒用。”那一刻,羅雅丹和隊員們心里萌生了一個信念——要用科技,為農民找到出路。他們走過廣西16個村莊,敲開150余戶農家的門;他們在田間蹲下身,看土地的裂紋,聞腐殖的氣息,也在實驗室里挑燈夜戰,推翻一次次失敗的配方。因為他們相信,科研不僅是實驗室里的數據,更該是田埂上農民的笑臉。

    這場變革始于廣西大學的一間實驗室。該校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博士生羅雅丹帶領“肥同尋長”團隊,歷經 600余次失敗,成功研發出 三元深共晶溶劑仿生催化體系,突破秸稈資源化利用三大技術瓶頸:

    1.提取率從50%飆升至90%——24小時高效轉化,破解堆肥誤農時難題;

    2.腐殖酸含量達行業150%——接枝共聚技術增益氮磷鉀元素;

    3.肥效利用率提升27%——可依土壤土質精準定制配方。

    三大突破:科技讓秸稈重生

    四年的攻關、600余次實驗,換來了三項原創技術突破:精準切割秸稈結構:三元深共晶仿生催化體系讓腐殖酸提取率從50%躍升至90%;營養元素協同增益:接枝共聚技術讓氮、磷、鉀、硫含量超行業標準34.5%;改善相溶性與肥效:配位競爭誘導效應讓肥效利用率提升27%,腐殖酸含量高出行業平均150%。這一瓶瓶腐殖酸水溶肥,被農民親切地稱為“液體黃金”。

    數字背后的溫度:鄉村正在改變

    創新不僅在技術,更在模式。團隊首創“以秸稈換肥”模式——農民交出廢棄秸稈,就能換回優質肥料,讓廢物變資源,資源促增收。百色念色村,玉米種植戶黃阿婆算了一筆賬:“以前雇人運秸稈每畝花200元,現在 白得肥料還倒賺602元”!河池拉并村,200畝甘蔗地因為新肥料長得更粗更甜,全村總增收32萬元。村里的年輕人第一次覺得——“種地,也能讓家里過上好日子。”來賓土辦村,300畝水稻顆粒飽滿,增收23萬元,更帶動軍田村甘蔗每畝增收1400元。稻田旁,孩子們追逐嬉鬧,笑聲蓋過了打谷機的轟鳴。這些溫暖的改變,不只是數字,更是鄉村振興最真實的模樣。

    紅旅精神:把青春寫在土地上

    “我們明白,青年不只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土地。”項目成員羅雅丹動情地說,“如果技術不能惠農,它就沒有靈魂。”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他們四年來用雙腳丈量土地、用雙手書寫實踐的真實寫照。在炎熱的午后,他們蹲在田邊,與村民一起翻曬秸稈;在夜深的實驗室里,他們一次次嘗試,只為讓腐殖酸提取率再高一點、農民的收成再多一些。他們把科研的邊界,從試管延伸到山野,把創新的價值,從論文投向土地。他們走進村莊,看見的不只是破敗的屋檐、沉默的老人,更是那一雙雙期待改變的眼睛,那一塊塊渴望復蘇的土地。真正的價值,不在領獎臺上,而在一聲“這肥真好用”的肯定里;不在實驗室的燈光下,而在一季豐收、一張笑臉里。在這片被先輩鮮血浸染的紅色土地上,他們用技術傳承信仰,用汗水接續使命。青春,原來可以這樣被使用——不是轟轟烈烈地燃燒,而是像水一樣,滲進田壟,潤物無聲。他們相信:只要青年愿意走進鄉村,科技就不會遙遠;只要心中有光,腳下就有路。

    在泥土最深處,紅色的種子已然發芽,開出一片綠色的希望。


      轉自:中國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