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合作 優質——細讀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三個熱詞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0-28





      記者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的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上走訪發現,科技、合作和優質已成為糧食行業時下最“熱”的三個詞,從中也可窺見我國糧食產業的美好未來。

      科技保糧節糧售糧

      在首次設立的全產業鏈數字化展區,記者看到電子屏幕、攝像頭、無人機等產品現代感十足,參展企業不斷向來訪者介紹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糧食產業的應用。

      “一車糧食進入糧庫后,就要領一張電子身份證,鎖死了有關這車糧食的所有信息,還可調用短視頻進行追溯,避免了人為因素干擾,確保糧庫糧食安全。”安徽四創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楊驍勇介紹智能糧庫時說。

      智能通風、智能運維、智能管理……記者在現場看到,類似的智能系統已開始大量應用到糧食倉儲環節上,提升作業效率,降低糧食損耗。

      在糧食機械展區,一名工作人員將大米倒入一臺占地近百平方米的大型機械“口”中,只見隨后進料、分揀、包裝、裝箱等工序一氣呵成。在機器尾部,還有一只大型機械臂將箱子碼放整齊。

      “過去5個人干的活,現在1個人就干完了。”現場工作人員黃磊介紹,這是國內最新的自動化裝箱機組,每小時可以裝700包,性能比傳統機械提升了40%,誤差達到10克以內。

      “內蒙古赤峰市小米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前,現在也獲得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快來買。”在消費扶貧展區,來自內蒙古的主播盧冰陽正在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的賬號上,為貧困地區直播帶貨。

      “首日就有71萬人次觀看,可以說互聯網科技解決了糧食銷售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大會現場的直播負責人張勛說,網絡直播帶貨已成為傳統農產品推廣、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全產業鏈合作

      會展上,益海嘉里金龍魚福建企業群加工基地與江蘇、安徽、吉林、江西等省企業簽訂協議意向采購30萬噸小麥和水稻,引糧入閩。益海嘉里(泉州)糧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執行副董事長廖宇力說:“我們看到了許多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產業鏈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有利于行業之間相互學習、融合,提升全產業鏈水平。”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新聞發言人秦玉云說,舉辦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是進一步深化糧食產銷合作、構建現代化糧食流通體系、保障國家和區域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福建人多地少,每年需要調入糧食1600萬噸以上。福建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委書記孫建平說,為此福建連續承辦了十五屆糧食產銷協作福建洽談會,與糧食主產省簽訂糧食購銷合同9000多萬噸,從協作省份調入的糧食占全省糧食調入總量的80%以上,有效保證了省內軍需民食。

      據介紹,全產業鏈合作不僅確保了糧食安全,還助力脫貧攻堅。來自22個省的336個貧困縣近700家合作社和企業參加了與大會同期舉辦的第二屆消費扶貧展。

      優質產品受追捧

      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茅壩村村民錢貞超帶了他們村的特產貢米前來參展,雖然貢米價格高達40元/斤,但他僅1天就完成了三筆意向交易。他說:“原來村民種的稻谷只能賣一斤一兩元,近年來村民合作起來打造優質米,賣出了好價格。農民的破房子都換別墅啦。”

      “與過去相比,大會展出的優質產品比例明顯增加了,體現了近年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廖宇力說,在福建銷售的金龍魚產品中,高端大米的比重從去年同期的25%上升至目前的35%,可以明顯感受到市場對健康、優質產品的需求在增加。

      “老百姓的消費觀,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孫建平說,自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實施以來,福建全省產糧大縣糧油優質品率已提高30%以上,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興旺。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賈騫說,三年來“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支持各省建設了389個示范縣,成效顯著。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優質糧食增長量超過4700萬噸,促進農民增收120億元以上。(記者林超)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