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30.76公斤 除了紀錄還有這些重要意義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1-05





      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叁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于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應對極端天氣 它表現優異


      去年10月,在同樣的地塊,這次測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品種“叁優一號”取得了畝產1046.3公斤的成績。當時,這位“尖子生”是以單季晚稻的身份“應考”,而今天它首次作為雙季晚稻的畝產成績盡管“只有”911.7公斤,卻更顯難得。


      首先,“叁優一號”作為雙季晚稻的生長期比單季晚稻少了一周。“這就像一個學生在考前減少了復習時間。”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雙季晚稻的實際畝產要想突破700公斤是很難的,目前普通農民種植一般品種每畝能夠產出550公斤已是頂尖水平。


      其次,今年南方普遍遭遇的極端低溫寡照天氣給水稻生產帶來嚴重影響。衡南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李秋生介紹,他們對比氣象數據發現,在水稻生長最關鍵的時期,去年測產地塊的有效光照是187.8小時,而今年只有43.85小時。累積溫度方面,今年9月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超過60攝氏度。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說。


      讓農民輕松種田 它令人放心


      把專家在試驗田種出來的產量最大程度地搬到農民的生產田,是袁隆平團隊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普通農民能不能輕松駕馭第三代雜交水稻?種出來的產量會不會大打折扣?


      清竹村農戶陳太佳是試驗田的具體負責人,他最有發言權。陳太佳告訴記者,盡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給了他一份技術方案,但施肥打藥、田間管理都是他自己組織人員實施。“試驗田的用肥量比我們平時種田多不了太多,而且肥料都是我去鎮上的農資店買的。”陳太佳介紹,說起種田的水平,自己在全村頂多算中等偏上。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態室主任李建武說,從播種到收獲,他們只去過試驗田2次,這和過去有專門團隊長期駐地指導完全不同。“第三代雜交水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充分發揮了雜交優勢,它本身的旺盛生命力能夠為農民節省成本和精力。”李建武說。


      “清竹村的種植環境并不特別,海拔不到一百米,我們也沒有對水稻特殊照顧,整個過程與普通農民正常種植差別不大。”李秋生說。


      保障糧食安全 它值得期待


      普通老百姓或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一季畝產量早就突破了1000公斤,把它們種兩季不就超過2000公斤了嗎?為何還要攻關雙季畝產1500公斤?


      “首先,目前畝產突破1000公斤的品種,都是一季稻,也叫中稻。從我國水稻產區的普遍實際和栽培模式來說,同一塊耕地,種了一季稻就無法再種雙季稻。”李新奇介紹,分開比,中稻產量一般都比早稻和晚稻高,但合在一起比,中稻產量又高不過早稻加晚稻之和。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應陷入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今年高度重視擴大雙季稻種植面積。“過去我們常說‘噸糧田’,指的是雙季畝產達到1噸,這個早就在農民的生產田里實現了,但1.5噸還從未實現過,因此這次測產結果對于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李新奇說。


      “實際上,這次測產的早稻品種并不是第三代雜交水稻,只是普通的雜交水稻,只有作為晚稻的‘叁優一號’才是。”張玉燭表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從去年才進入大田試驗,目前暫時沒有選育出適合早稻種植的品種。我們會一步步按照袁隆平院士設計的思路來推進研究,很快就能選育出第三代雜交水稻的早稻品種。”


      “袁老師每次制定的目標都很高,需要我們‘跳起來’才能夠得著。除了盡快培育出早稻品種,目前關于第三代雜交水稻的輕簡化栽培、減肥減藥不減產等研究都在同步進行。”張玉燭說:“只有我們跳得越高,國家糧食安全才會越牢。”(記者周勉、白田田)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湖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突破雜交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

        把雜交水稻的種子“印刷”在紙上,再平鋪到田地里,機插雜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了,種子用量少而且產量高……記者近日從湖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鄒應斌教授團隊研發的“雜交稻單本密植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取得重大技術...
      2018-12-0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