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北大荒集團建三江七星農場在小崗村打造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傳來喜訊,500畝水稻再獲豐收。
筆者與小崗村現代農業示范區負責人李維東視頻時,他看著金燦燦、沉甸甸的稻谷,喜不勝收,自信滿滿地說:“我們北大荒七星團隊用三年的時間把小崗村最貧瘠最不適宜種植水稻的高崗地,變成了人人感嘆的優質糧食種植示范區,今年我們又迎來第三個大豐收,畝產超過一千三百多斤,咱七星人絕不會給北大荒丟臉!”
開墾:北大荒人進駐小崗村
打造現代化水稻生產基地,推動現代農業在全國范圍內可復制
1978年,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村莊,小崗村因率先實行“大包干”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帶動中國億萬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而聞名全國,但與中國大多數鄉村一樣,小崗村農民也一度陷入科技水平低、機械力量差、糧食產量低的困惑。2017年年末,當小崗村正渴望先進技術的到來引領農民改變傳統種植業、嘗試種植優質粳稻時,北大荒集團與滁州市展開合作,七星農場承擔起這一重任,打造了北大荒集團小崗現代農業示范區,并全程進行社會化服務,示范引領“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賺”,提升小崗村糧食綜合生產和科學種田水平,實現小崗村農業由傳統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科技化、智慧化的現代農業轉變。通過三年的生產實踐,北大荒精神已經扎根在小崗這片土地上。鳳陽縣委辦公室副主任、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說:“北大荒人來到小崗村,預示著北大荒精神正攜手小崗精神,推動現代農業在全國范圍內的可復制。”
2018年正月初五水稻示范區開工建設,30多個七星農場北大荒第二代人用了4個月時間,克服了土地平整難、調節肥力難、灌溉水源難、插秧雇工難、種植管理難、水稻收獲難等一道道難題,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500多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這個示范區原本是小崗村最差的一塊旱地,撂荒多年,坡度大、用水難,從最高處到最低處,地面最大落差足有8米多,土還是黃棕土和沙壤土,人和機器到地里就下陷。地下水打不上來,水源還在21公里之外,必須經過兩級泵站提水,途徑幾萬畝的農田,難度很大。別說種水稻,當地人說啥莊稼也種不了。”回憶起當時建設示范區的場景,被首批派往小崗村的七星農場水利科科長劉憲成依然感慨萬分。
聽說北大荒人要在小崗這塊撂荒多年的旱地上種水稻,圍觀的農民嘲諷說:“你們搞不贏的,還搞示范呢,這塊地基礎條件差,距水庫遠,打井100米也見不到水,我們祖祖輩輩就沒有種過水稻,你們能種上水稻?用不上兩個月就得回家!”
開弓沒有回頭箭。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劉憲成發誓堅決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決不能給北大荒丟臉。他毅然帶領他的團隊充分發揮“北大荒精神”,起早貪黑地開溝、鋪管、整地,再從幾十里以外的水庫調來了水,經過3個月的緊張施工,高標準地完成了土地平整與標準化良田改造,累計新建干渠2.345公里、支渠3.037公里、機電井2眼、輸電線路1公里、渠道19條、水田池埂填方7859立方米,新挖排水溝5.29公里,硬生生造出了“漂亮”的稻田。
在小崗示范區建設初期,有的田塊內埂、渠的高度比下一個田塊落差高達1.5米,有的格田內最深活土層能夠達1.2米。泡田后,個別渠埂因土質松軟成片成片地被水泡塌。面對這種情況,示范種植小組采用科技先進水平儀測量,利用平地器進行旱平地,然后泡田、打漿,達到每個區的格田大小一致,池埂直、平、實的效果。
“我們起早貪黑指揮耙地、打漿,一遍不行耙兩遍,兩遍不行就耙三遍,最多的地方耙了6遍,直到耙平為止。由于地太陷,拽車、拉誤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30米的鋼絲繩拽折了5根,拖拉機在地里作業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地往前爬。”首批同時被派往小崗村的七星農場水稻辦主任趙明武對筆者說起建設小崗示范區的酸甜苦辣,幾度哽咽。
第一年插秧時,原本計劃用插秧機作業,可是當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人看了看高大的田埂和泥濘的地塊,都不愿意干。為解決插秧難題,七星人只好用一臺步進式插秧機,前面用人拽,后面用人推,連滾帶爬地歷時13天,勝利完成了500畝水稻示范區的插秧任務。
由于北方栽培的都是粳稻,而小崗村大多栽培秈稻。在育秧、插秧密度、施肥量、本田環境治理、病蟲草害防治措施與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對此,北大荒人通過與中國水稻所、安徽科技學院合作,不斷在品種選擇、配套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方面探索出了適合示范區的栽培模式,解決了種植管理難的問題。
2018年示范區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1003.27斤;2019年平均畝產達到1199斤,同比增長 19.5 %;2020年平均畝產達到1373.2斤,同比增長14.5 %;比小崗村平均畝產高出130斤。
起初質疑“這塊土地種植水稻搞不贏、再過倆月就得回家”的小崗人驚嘆了,紛紛跑來參觀,有人還把自家的幾畝土地也留出來種上了水稻。當地許多村民經常到稻田邊轉轉,看著這片長勢喜人的水稻,他們向北大荒人豎起了大拇指。
引領:北大荒向小崗村輸出新技術
為現代農業樹立標桿,高高擎起農業領域航母的旗幟
作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渴望現代農業技術;作為中國現代化大農業的旗艦,七星農場擁有強大的技術輸出能力。經過近三年的努力,七星農場團隊指導當地村民運用科技學會了高標準種植水稻,讓增產增收的水稻在小崗村扎下了根。
三年來,在整個農業生產環節,示范區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三化兩管”技術模式,通過連續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側深施肥技術”“物聯網應用”“十統一”等技術措施,在黃土崗地上栽培出了長勢喜人的水稻,充分展示了北大荒現代農業標準和技術體系。在品種選擇上,主栽“兩優801”和“墾兩優1398”等適合當地抗病、抗高溫、抗倒伏的優質品種;在種植環節上,主推種子包衣、浸種催芽、苗床干濕交替、測土配方施肥、無人機噴灑農藥等農業生產技術;在試驗示范項目上,重點推廣水稻施用生物有機肥、基蘗同施側深施肥、水稻本田葉齡管理等10多項生產技術。此外,還通過利用生物藥劑,結合施用有機肥料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水稻銷售市場競爭力,為增加小崗示范區經濟效益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與此同時,為打造優質米品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七星農場在小崗村示范區通過實施物聯網建設,實現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全程可追溯,并打造當地的品牌大米;通過利用生物藥劑,結合施用有機肥料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了水稻銷售市場競爭力,為增加小崗示范區經濟效益提供了一條新途徑;通過強化綜合環境管理達到生產環境標準和示范效果,實現了兩橫三縱主要道路及田間周邊環境標準化,為改善水稻的品質、打造優質大米品牌提供了技術支撐。
小崗村農民胡家寶說:“對于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廣的技術以前我是不相信的,但是通過北大荒技術的推廣,現在我信服了,這些種田技術確實比我們的先進多了,我們以后要跟著北大荒人一起干。”
小崗村種糧大戶關正銀激動的對前來采訪的安徽新聞記者說,“今年我家280畝水稻長得非常漂亮, 虧了北大荒人了,等于手把手地教,讓我一年搞了一二十萬。”
在北大荒集團小崗村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帶動下,小崗村每年糧食產量穩定在7000噸以上,是大包干實施初的108倍。
成績的背后,是七星人付出的艱辛汗水,忍受的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和寂寞。“在小崗村苦、累都不怕,怕的是忙碌了一天后,對家人的惦念。”臨到小崗時,劉憲成快八十歲的老母親不小心摔折了腰,在家里躺了三個多月,視頻時曾是第一代墾荒人的老母親看到瘦了30多斤的兒子,老淚縱橫,“兒子,別惦記媽,好好干,別給咱北大荒丟臉。”一米八的東北大漢瞬間紅了眼睛……
示范區有兩個年輕人王洪輪和王心剛,他們都是八零后,家里孩子都很小。每天晚上,他們與家人視頻,孩子哭著喊爸爸……他們都很年輕,但從來沒有因為艱苦而喊過累,他們用北大荒人的堅守和奉獻克服了無數困難,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10月5日,安徽省鳳陽縣委書記徐廣友率領小崗村黨委、縣水務局、縣農發辦等部門負責人來到七星農場,他們表示“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次來就是要“當面話友情、表謝意、學技術、謀發展、求共贏”。他們參觀了七星農場稻田畫、第六管理區收獲和翻耕現場、寒地水稻高科技園、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北大荒智慧農業農機中心、萬畝大地號等地。徐廣友感嘆說:“都夸北大荒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作搞得好,今日一見,名不虛傳。”之后的座談會上,建三江管理局黨委書記劉相增表示,北大荒精神與小崗精神的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有很多相同之處,希望不僅讓兩種精神融合共進,也在具體實踐中產生更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下一步,七星農場將與小崗村在農業科研、機械裝備、技術轉化領域等相關產業化項目上加強溝通和交流,將小崗村的水稻長勢和病蟲害監測情況和氣象實時信息及時反饋到七星農業信息中心,并由專家遠程系統制定防控措施,實現生產措施智能化,生產過程可追溯。
徐廣友等人表示,七星農場把小崗村最貧瘠最不適宜種植水稻的高崗地,變成了人人感嘆的優質糧食種植示范區,種出了小崗村迄今為止最優質的水稻,在鳳陽樹立了優質糧種植新標桿,充分詮釋了北大荒精神,北大荒人了不起!七星農場小崗村項目500畝高標準水稻種植,種出了水平,種出了北大荒人和小崗人的感情。小崗村也會在七星農場優質稻米品牌建設、銷售渠道拓展等方面主動出手,尋求合作,謀求共贏。
小崗村是農村改革先行者,北大荒是國家現代化大農業的實踐者和領跑者,兩個農業領域代表的攜手合作,必將為中國農業現代化探索出一條新路。
帶動:多形式推廣水稻標準種植模式
轉變小崗村傳統種植方法,輻射帶動當地農民提高種植水平
在七星農場沒有進駐小崗之前,這里祖祖輩輩在水稻種植時都是人工插秧,自從來了七星團隊,當地農民看到機械插秧的好處。
“機械插秧每畝費用100元;人工插秧每畝費用220元,一畝地就省120元。事實勝于說教!”李維東常向到示范區學習的農民介紹機插的好處。
當地農民看到插秧作業效率高,省錢省力,紛紛購買插秧機。小崗村的種植戶永敢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提起這事,他感動地說:“這次多虧了示范區七星農場的技術人員,才能夠買到這么好的插秧機,插得快而且省錢……”
原來在去年春季,永敢看到小崗示范區水稻用插秧機插秧的田塊產量很高,也決定買一臺二手的插秧機,但他的妻子覺得是亂花錢堅決不同意,在場的示范區七星農場技術人員閆大明耐心地為永敢夫婦講解機械插秧的好處,算經濟賬,永敢妻子聽了機械插秧不僅質量好、效率高,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夠省錢省力,就高高興興地買了一臺,今年春天就派上了用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不但要運用科技種出優質的水稻,還要轉變當地村民思想,指導小崗村村民運用科技,學會高標準種植水稻,讓小崗村村民早日富裕起來。”李維東經常叮囑隨行的技術人員。
北大荒人在小崗村示范區種植的水稻極大地吸引了當地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每個生產環節,前來參觀學習的當地農民都絡繹不絕,促進了當地農業的整體水平的提高。李錦柱說:“從2019年開始,我們對‘七星小崗村示范田標準種植模式’進行了復制,高標準地完成了土地平整及良田改造8600余畝,這種模式已成為小崗村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七星小崗村示范田標準種植模式”是一套適合當地種植綠色、優質水稻規范化的栽培模式。為使這種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樂于奉獻的七星人通過現場指導、手把手傳教、座談研討等方式,引領小崗村農民利用平地器械對自家進行了土地整理,面積超過1000畝,改變了小家小戶小地塊的傳統種植方法,為小崗村實現農田建設規范化、農藝措施標準化、生產管理科學化、田間作業智能機械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三年來的示范推廣,極大地調動了當地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以前小崗村農民從事種植業人員較少,今年春季,小崗村在土地發包過程中,當地農民積極性較高,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種植土地。另外,鳳陽縣小崗村惠農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的4000畝土地也按照這種模式進行了種植,節約生產成本約50余萬元。今年,示范區七星農場技術人員還現場指導當地合作社、種糧大戶、村民育秧面積為12畝,可插秧面積為1000畝。
為進一步打造現代觀光農業,今年,七星農場在示范區種出了帶有“小崗夢、七星情”和“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字樣的稻田畫,促進了農業種植、生態觀光、農業物聯網+文化創意的全面融合發展,三年共接待各級領導參觀及游客約200多萬人次,有效提升了北大荒品牌的知名度。
72年前,北大荒曾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莽莽荒原,遍地沼澤,條件惡劣,先后由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的墾荒大軍,別羊城、離巴蜀、辭云貴、渡浦江,聚集北大荒、開墾北大荒、建設北大荒,義無反顧地投身于一場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拓荒。
72年滄桑巨變,北大荒為國家戰略而生,與祖國共同奮斗成長,如今北大荒已開發建設成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豐盈富饒的中華大糧倉。一年的糧食產量能為1億國人提供一整年口糧。如今新一代北大荒人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不僅嫁接到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而且正將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嫁接到全國農村的每一個角落,帶領全國的農村發展、農業進步、農民增收。
七星農場所打造的北大荒小崗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北大荒精神的真實寫照。如今的北大荒農墾集團擁有4300多萬畝耕地,年出產400億斤商品糧,已經成為中國現代農業的排頭兵、領頭羊。在新一輪的改革中,他們將不斷地打破田埂的自然界線,走出北大荒,帶領全國農民、農村共同奔小康,推動中國農業向更高層次邁進,讓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這面光輝的旗幟在祖國大地上高高飄揚……(李玉珍 王立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