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曾是湖北的優勢農作物。受國家政策影響和比較效益影響,前些年,全省棉花產業走向低谷。
隨著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今年以來,國內棉花產業形勢發生變化,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成為不二選擇。湖北棉花產業如何尋找突破口,順應新變化,再創輝煌?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進行了采訪。
鄂棉曾經輝煌
早在十年前,談起棉花產業,湖北是長江流域重要棉區,在全國地位不容忽視,最高峰時,全省棉花種植面積超過800萬畝,加工企業上百家。
2014年起,國家取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突出,機械化采收尚未突破,種植棉花比較效益下降,農民種植棉花意愿下滑。
“棉花之鄉”天門曾以面積大、產量高、品質優聞名全國。如今,天門昔日的棉花規模種植基地基本絕跡,取而代之的是蔬菜、大豆等經濟作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9年,湖北棉花面積已從623.39萬畝調減到244.25萬畝,總產量由45.97萬噸下降到 14.36萬噸,棉花產業處于歷史低谷。
省農業農村廳專家介紹,我國棉花種植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以及新疆產區,在政策的指揮棒下,中國棉花主產區已從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新疆“三足鼎立”演變為新疆“一家獨大”。
由于省內棉花資源減少,鄂棉加工企業為求生存,遠赴新疆,通過委托加工、包廠經營等方式開展合作,也只能維持微薄利潤。
產業西移,內地棉花產業風光不再。為穩定國內棉花供需,2017年,國家以新疆為重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主產區為補充,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3500萬畝。其中,湖北200萬畝。
科研十年從未停步
盡管產業在萎縮,但科技攻關并未止步。
在位于鄂州市的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150畝棉花試驗田里,2100余份育種材料凝結了湖北省農業科研人員的心血。
“選育一個優良品種,需要8至10年時間。”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棉花育種團隊負責人藍家樣告訴記者,雖然這幾年受國家政策變動影響,省內棉花產業不振,但湖北在棉花育種上的科研攻關從未停歇。2010年,湖北率先在長江流域開展了短季棉品種選育和品種審定工作,到2019年,農業科研部門和種子企業先后育成早熟直播棉花品種10個。
除了育種,輕簡化生產也是主攻方向。湖北省棉花科研、教學、推廣和企業緊密合作,以棉花輕簡高效生產為主攻方向,加大棉花品種、種植方式和種植模式創新與攻關力度。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研究制定了麥油后棉花直播輕簡高效栽培技術,大大節省了人工、農藥和化肥投入,提高植棉效益。據調查,高產示范戶棉花籽棉畝產250至300公斤,接近雜交棉產量。2018年監利國力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棉花380畝,籽棉畝產量達到275公斤,畝產值達到1850元,節省肥料投入40%,減少用工40%。
讓輕簡種棉技術在更多田野開花結果。湖北省在荊門、荊州、黃岡、天門等棉花主產區開展試驗示范,逐年擴大示范面積和規模,2020年棉花輕簡化種植規模達到10萬畝以上。
高質量發展是突破口
隨著全球經濟形勢日漸復雜多變,棉花作為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或將迎來新的發展格局。
今年初,針對棉花市場潛在需求,國家從棉花市場供給側出發,通過時間窗口規劃、價格機制設計以及保護市場措施,有效激活棉花市場上下游。這也釋放出堅定發展棉花產業的信號。
“以科技引領,推動棉花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將成為產業重生的突破口。”省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羿國香認為。
據了解,目前棉花生產仍然以雜交品種、育苗移栽、大水大肥的傳統棉花生產方式為主,受人力成本不斷攀升的影響,這種傳統生產方式直接導致棉花市場競爭力弱、生產不斷萎縮。
打造示范樣板,讓“盆景”變“風景”。湖北省將繼續支持農技推廣和科研部門在新品種選育上下功夫,培育生育期短、品質好、宜機采的品種,宣傳推廣新型植棉技術,擴大示范樣板的輻射帶動作用。
目前國家對棉花實施目標價格補貼,長江和黃河流域棉花補貼標準不足新疆的一半。羿國香建議,國家應提高長江和黃河流域棉花補貼標準,籽棉價格加補貼每斤4元以上,棉農才會有種植積極性。
“用好棉花保護區政策,吸引更多農業主體投身產業。”湖北銀基棉業負責人很有信心地說,多種經營發展,延長產業鏈條,內地棉花產業的星星之火才會再次燎原。
轉自:湖北農業信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