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出窮山窩 走上小康路 易地扶貧搬遷的彭水答卷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12-10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的通報》,集中通報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其中,彭水入選“十三五”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十三五”搬遷工作擔當有為集體。


      彭水地處武陵山區,是全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較重的區縣之一。脫貧攻堅以來,彭水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民生工程、標志性工程,聚焦“人、錢、房、業”四字發力,嚴格建設程序,實現“三合兩不”,完善配套建設,實現“六通八有”,強化后續扶持,實現“宜居宜業”。圓滿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21戶14207人易地搬遷脫貧任務,全面建成12個集中安置點,其中有6個市級示范集中安置點。


      嚴格建設程序


      實現“三合兩不”


      “很不方便,特別是住宿,擠得很,孩子只有跟我們一起睡,住著很不舒服。” 對于以前一家6人擠在只有60平方米的木瓦老房子里的日子,梅子埡鎮易地扶貧搬遷戶何祖貴回憶以前的居住條件時,是一聲聲的哀嘆。


      青瓦白墻、面積150平方米、一樓一底、四室一廳一廚一衛,二樓還有一個露天陽臺,這是現在何祖貴的新家,在何祖貴看來,他家住的房屋跟城里的“洋房”沒有區別。在梅子埡鎮梅花社區的易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像何祖貴這樣的貧困戶還有26戶。


      龍射鎮銀木村村民秦義福是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建卡貧困戶,說起自己搬的新家,幸福感滿滿。他感激地說道,以前住的是木瓦房,一逢雨季,大落大漏,細落細漏。一旦打雷刮風,總是擔心害怕。現在好啦,終于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出?


      彭水將易地扶貧搬遷納入全縣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作為“一把手”工程高質量推進,嚴格建設程序,按照“群眾申報、村級評議、鄉鎮審定、開展驗收”的原則,探索建立“三三機制”,實現“三合兩不”。在遵循項目基本建設程序前提下,創新安置點建設機制,建立并采取“三三機制”建設12個安置點,實現了“三合兩不”,即用地合規、規劃合理、程序合法、面積不超標、負債不超標。


      “三三機制”即實行“三個公示”,對搬遷對象基本信息、搬遷對象舊房復墾面積、被占地農戶面積公開公示,保障群眾知情權、監督權;簽訂“三個協議”,鄉鎮與搬遷對象簽訂搬遷協議,縣平臺公司與搬遷對象簽訂舊房處置協議,集體經濟組織與被占地農戶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收回及補償協議,確保各項權利義務在法律層面上得到明確和約束;編制“三個方案”,編制搬遷農戶房屋拆舊建新方案、設施農用地轉用及報批方案、安置點建設方案,確保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完善。


      實行政府統規建設,按“先定人,再定建房規模,一次規劃,分期分批建房,一次性建設配套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思路推進,確保“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搬遷戶走”,避免了資金浪費、設施閑置、房屋空置等問題。


      實行“兜底搬遷”。實施“成本價供房”“拎包入住”“交鑰匙工程”,確保搬遷群眾自籌資金不超1萬元便搬遷入住安置點住房,切實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建設方式成為全市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設的典型樣板。


      完善配套建設


      實現“六通八有”


      在棣棠鄉牌樓村2組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除了一棟棟漂亮的安置房外,休閑廣場、健身器材、塑膠球場、公共廁所、議事廳等一應俱全。每天只要一有空,搬遷戶周世安都會到休閑廣場去散散步、鍛煉身體,他說,這里晴天沒有灰,雨天沒有泥,做啥都方便,跟城里住著沒有區別。


      12月1日清晨,潤溪鄉櫻桃井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建卡貧困戶周素碧,順著硬化的村道公路,約摸5分鐘,便到達中藥材扶貧車間開始一天的工作。


      彭水將安置點建設與旅游產業化、農業產業化及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聚焦搬遷群眾期盼的民生事項,按“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累計投入資金1.3億元,統籌用于建設搬遷對象住房,以及直接相關的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涉及項目49個。


      合理科學規劃選址。引導搬遷群眾向“城鎮、景區、工業園區、農業基地、農民新村”等5個區域搬遷,按照“補短板、強弱項、因地制宜”原則,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原則,堅持安置住房與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實施、整體推進。建設的12個集中安置點,位于場鎮6個、景區3個、農業基地以及農民新村3個。


      合理完善配套實施。加快安置區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圍繞“六通八有”標準,實現了通路、電、水、電視、通訊、網絡,有產業基地、活動場地、購物超市、衛生室、圖書室、議事堂、垃圾收運點、菜園地,徹底改變了住房難、用電難、飲水難、出行難問題。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為后續穩定脫貧致富創造良好環境。


      強化后續扶持


      實現“宜居宜業”


      建成安置點只是解決了“搬得出”問題,如何解決搬遷群眾“能致富”才是根本。彭水將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作為12個集中安置點后續扶持的主要抓手,把當地的產業、就業優勢轉化為群眾的脫貧優勢,實現了267戶997人搬遷建卡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12月8日,三義鄉蓮花村建卡貧困戶王勝權和往常一樣,來到離家只有幾分鐘的食用菌扶貧車間上班。“如今我們不僅住進了新房子,還成了‘上班族’,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9年8月,王勝權和老伴搬進蓮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住進三室兩廳的新房子,說起今天的幸福新生活,老兩口笑得合不攏嘴。據了解,三義鄉蓮花安置點配套羊肚菌產業種植大棚,帶動搬遷群眾30人務工就業,實現勞務收入15萬元、股權收益分紅3萬元。


      同樣在黃家鎮漆紅村6組的花卉苗圃基地,當地村民將蘭草裝盆后轉移到大棚管護。該花卉苗圃基地是黃家鎮漆紅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后續配套產業,目前培育春蘭12萬盆。花卉苗圃基地由村集體公司經營、銷售,搬遷戶可獲得15%收益分紅,同時,13戶搬遷戶及50戶村民在基地務工,戶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這是彭水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中,強化后續扶持的一個縮影。


      彭水把后續發展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圍繞“三個一”目標任務,實現每戶搬遷戶至少有1個增收項目,每戶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1人就業,每個集中安置點至少有1個產業項目。


      在產業扶持方面,深層次破解“發展什么、權屬歸誰、怎么經營、怎么分配”等產業發展問題。一是選對選準產業項目,系好第一顆紐扣。結合安置點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投入資金2200萬元,按“一點一品”因地制宜配套12個產業設施項目,涉及“農產品冷藏凍庫、淡水養殖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白酒釀造基地、種植大棚、鄉村旅游接待基地”等多個類別。明晰產權歸屬,確保“服務搬遷戶”,建成的產業項目,產權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成為當地集體經濟組織的重要資產,確保產業項目真正服務搬遷戶、帶動搬遷戶。引進龍頭企業經營管理,由集體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利用龍頭企業技術、管理、資金等優勢,確保堅持一個項目,盈利一個項目。深化利益聯結,帶動穩定增收。做好搬遷群眾入股、分紅等制度設計,搬遷戶通過“土地入股、參加勞務、分紅”等方式參與產業項目的收益分配,形成了“搬遷戶+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在就業扶持方面,采取“搬遷戶+外出務工”“搬遷戶+鄉村旅游”“搬遷戶+工業園區”“搬遷戶+特色種養殖”等模式,實現有勞動力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其中僅通過公益性崗位就幫助搬遷群眾穩定就業88人,并繼續對有勞動能力且有公益性崗位就業意愿的搬遷戶實行“公益性崗位就業兜底”。


      轉自: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