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首個國家級煤炭儲備基地——廣安市高興煤炭儲備基地建設項目正式通過竣工驗收,計劃9月底整體投入運行。項目占地面積224畝,設計靜態儲煤能力60萬噸,年吞吐量600萬噸,被納入國家區域性煤炭應急保障基地規劃布局,未來將采用定制化生產、淡儲旺用、調節季節差異及市場需求的生產模式,為川渝兩地用煤提供應急保障。
儲備能力建設是保供的重點內容,用好儲備煤,有助于平抑區域性、季節性供需波動。除了廣安,四川廣元、河南西峽、湖南岳陽、寧夏寧東等地近期也在加快推進儲煤基地建設。煤倉建起來后如何用得好,備受行業和社會關注。
儲備相當于調節器
我國整體上并不缺煤,大規模儲備有必要嗎?在中國煤炭建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亮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徐亮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煤炭儲備是公認的調節器,可配合市場需求進行動態調整,缺煤時釋放存量,富余時加強存儲。“其實十多年前,國家就提出建設儲備基地,只是當時進度比較慢。大家認為,煤礦有選煤廠和儲煤倉,中轉地有煤場,電廠也有一定庫存量,沒必要單獨建設儲備基地。但經過這些年煤炭供需及價格波動,一會從緊一會從寬,變化起伏讓行業深刻意識到儲備煤的必要調節作用。市場供大于求,加強儲備以促進平衡,煤價過快上漲,釋放儲備可平抑市場價格。”
在部分地區,新建煤倉已發揮作用。據湖北荊州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基地是浩吉鐵路沿線投資規模最大、中轉能力最強的輸運項目,向上連接陜晉蒙煤炭主產區,向下貫通湘鄂贛煤炭消費市場。截至8月1日,今年的煤炭中轉量已達801萬噸。
“基地散貨靜態堆存能力可達500萬噸。在一期基礎上,二期工程已開展前期工作,并納入湖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全部建成后,這里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煤炭應急儲備供應保障平臺。”該負責人透露。
除了在建項目,吉林、廣東等省也在積極籌劃儲備工作。吉林省工信廳8月31日發文,確認2023年新增吉林東北熱力有限公司等三個省級煤炭儲備基地。《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省煤炭儲備能力達到3300萬噸,按照國家要求持續提升政府可調度煤炭儲備能力,完成600萬噸的政府可調度儲備任務。
建設不易管好更難
煤倉建起來,更要管理好。在采訪中,《中國能源報》記者聽到下游電廠的擔憂:“用煤緊張時,儲煤基地跟我們一樣要搶煤囤煤,誰來保證它們的供應?”“煤價波動是市場行為,誰知道基地會不會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在北方港口這樣的中轉地,煤炭運轉更有優勢,而在缺煤地區,效果有待檢驗……”
煤炭行業專家、汾渭數字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棟斌證實,這些疑慮不無道理。“2017年左右,建設儲煤基地的呼聲很高,但當時沒能按預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缺貨,即便建起來,存煤也是難上加難。如今,煤炭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供應相對寬松,但還是要吸取經驗教訓,基地不光要建成,更得管理好,運營好。”
“很多時候,缺的不是基地,而是貨源。基地建設主體若是生產企業,匹配貨源尚且容易,港口、堆場等中轉發運主體,貨源也要自行解決。煤炭儲備的初衷是在缺的時候釋放存量,多的時候時加大儲存,但實際上,往往是市場缺煤,儲備更缺,市場煤多,儲備也多,給儲煤本身帶來風險。”馮棟斌坦言,買煤存煤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尤其是堆存環節,對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資金積壓,客觀上還會增加損耗。“規模越大,資金投入越多。存的時候市場行情上行,大家姑且還有積極性,但誰能保證后期不會砸在手里?”
另有儲備基地負責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由于煤炭現貨易風化、變質,堆存不當還可能自燃,儲煤不是囤著不動,而要在一定時間內轉移后再囤新煤。“來回倒騰的過程,實際不掙錢。如何提升盈利和生存能力,對基地運營是一大考驗。”
產運儲多方統籌協調
面對全球能源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等復雜形勢,建立健全能源儲備體系,也是國家提出的要求。其中,加強煤炭儲備能力建設作用是重要內容。那么,如何提升儲備基地管理水平,讓其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徐亮透露,目前國家級煤炭儲備基地可獲得相應財政補貼,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壓力。
徐亮認為,對于不同建設、運營主體的儲煤基地,管理方式應各有側重。“如果是國家級基地,建議由所在地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牽頭,負責日常管理、檢查、督導等工作。由企業自建的儲備基地,則要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運轉管理制度。比如以煤炭生產企業為主體,自己首先要制定好調節、調度計劃,根據產能情況、下游需求等,因地制宜實施系統調配。”
“煤炭有效供應以及消費、運輸的季節性波動,都會影響煤炭儲備的實際效果。”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張博認為,煤炭儲備能力涉及產業鏈多個環節,需要各方共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煤炭資源儲備管理與運行體制機制,嚴格按照批復,組織煤炭集中消費地、重要運輸節點的儲備項目建設,加強儲備項目績效評價,這是確保儲備項目保質保量、如期建設運營的前提。”
有了基礎,還得想辦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張博建議,可通過成立煤炭資源儲備專項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等方式,提高儲備基地市場競爭力。“為確保儲備供應,需要強化產、運、儲多方流通環節管理,鼓勵企業依法依規增加有效供給。”(記者 朱妍)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