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網站2023年12月19日發布的文章顯示,全球石化行業對于服裝、輪胎、洗滌劑、化肥和無數其他日常產品的生產至關重要,目前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轉型期。推動這一變化的是新石化工廠建設的浪潮,尤其是在中國。隨著塑料和合成纖維產量的增加,石油需求正在向中國轉移,同時在以前主導市場的國家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
石化產業結構轉型 正在重塑全球石油消費格局
IEA指出,中國石化行業擴張的速度和規模大約是中東和美國早期產能擴張速度的2倍。2019至2024年間,預計中國新增的乙烯和丙烯(兩種最重要的石化產品)產能將相當于歐洲、日本和韓國目前產能的總和。
石化產業結構轉型正在重塑全球石油消費格局。IEA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石油消費已明顯超過新冠疫情發生前的水平,比2019年增加100萬桶/日。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石化產品需求推動的,尤其是中國。2023年,中國對石腦油、液化石油氣(LPG)和乙烷等石化原料的需求比2019年增加170萬桶/日。如果沒有石化行業的快速增長,全球石油消費總量仍將大大低于新冠疫情發生前的水平。
石化產業規模增長和石化產品作用日益增強的后果之一是,石油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比石油需求更早達到峰值。石化產品不用作燃料,這意味著它們不是直接排放的主要來源,盡管它們可能造成其他環境問題。盡管世界經濟和人口仍在增長,但不包括石化原料的全球石油需求仍然低于2019年,并且自2017年以來幾乎沒有增長。當前,個人出行和工業活動已超過疫情前的水平,但這被發動機能效的大幅提高、電動汽車銷量的激增以及更廣泛的遠程辦公等行為變化所抵消。
IEA預測,全球道路燃料消費將從2025年開始下降。目前,發達經濟體的石油消費總量比2007年的水平低近10%,并且沒有任何復蘇的跡象。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需求增長的推動力,但隨著經濟增長放緩、對基礎設施和重工業的依賴程度降低,中國的石油消費預計將在2030年之前趨于穩定。盡管石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但不會改變全球石油需求將在2030年前達峰的大趨勢。
中國石化產業快速發展 正在改變全球貿易格局
隨著中國石化行業的擴張,對石油原料的需求正從全球其他石化中心轉移到中國。它還對塑料、合成纖維等石化產品的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IEA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和合成纖維進口國。2019年和2020年,其進口量按原料折算,相當于近300萬桶/日,即全球石油消費量的3%。最近,特別是在2023年,中國石化產品產量增加。其他地區的石化活動和相關石油需求下降,包括中東和亞洲其他地區。與2019年前9個月相比,2023年前9個月,世界這些地區的中間石化產品和最終石化產品的出貨量下降了近30%。
貿易重塑對歐洲石化產業產生了嚴重影響,開工率大大降低,許多工廠在努力實現收支平衡。自2021年以來,通過歐洲蒸汽裂解裝置轉化為乙烯和丙烯的石腦油交付量已下降近30%,達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的最低水平。從中東和東亞(不包括中國)向歐洲出口的中間石化產品和最終石化產品僅僅略有上升,部分原因是歐洲對塑料的需求疲軟,無法吸收額外的供應。
中美供需互補 使兩國石化行業蓬勃發展
與歐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生產商大幅增加了石化原料、中間體和聚合物的出口。其中包括來自美國蒸汽裂解裝置的產品流向中國和歐洲,美國是全球石化市場中另一股日益具有影響力的力量。美國最重要的原料--乙烷和丙烷的國內供應量飆升,超過了消費的增長,保持了加工利潤的強勁并支持了出口的增長。美國工廠使用的乙烷在過去10年中翻了一番。
這種新興原料供應的優勢幫助美國生產商擴大了其全球市場份額。IEA指出,自新冠疫情蔓延以來,大量美國乙烷和丙烷進入中國,接近中國這些產品進口量的3/4,滿足了中國整體原料需求較2019年增長量的1/3以上。
美國出口商對中國乙烷和丙烷需求依賴性不斷增強。IEA預估,2019至2023年,美國新增出貨量中超過3/4銷往中國。全球最大的需求增長源--中國和全球最大的供應增長源--美國之間的這種互補關系,使得兩國的石化行業蓬勃發展。(記者 李小松)
轉自:中國石油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