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兆瓦光熱發電裝機全球占比7.8%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2-01





      近日發布的《中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藍皮書2023》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兆瓦級規模以上光熱發電機組累計裝機容量588MW,在全球太陽能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中占比7.8%。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何雅玲表示,太陽能熱發電前端采用聚光吸熱裝置、后端采用同步發電機組、配置二元硝酸熔鹽等儲熱系統,可連續穩定發電,是能夠發揮煤電機組作用的電網友好型電源。隨著我國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的加快建設,兼具調峰電源和儲能雙重功能、具備在部分區域作為調峰和基礎性電源潛力的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此次發布的《藍皮書》將成為社會各界全面了解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發展的有效參考,《藍皮書》數據將對政府決策提供重要支撐,對行業發展起到極大的指導作用。


      《藍皮書》顯示,目前我國共有11座光熱電站并網發電,其裝機容量570MW。其中,最大裝機規模100MW,最小裝機規模10MW。根據聚光形式的不同,我國并網光熱電站中熔鹽塔式占比約64.9%,導熱油槽式約26.3%,熔鹽線性菲涅爾式約8.8%。


      《藍皮書》提出,2023年,隨著運行經驗的積累和運行水平的逐步提高,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電站的運行性能不斷提高,逐步進入穩定發電期,發電量大幅提升。隨著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加快推進,作為落實市場化并網條件的配套選擇之一,光熱發電項目不斷增加。根據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統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國各省區市在建和擬建(列入政府名單)光熱發電項目約43個,總裝機容量480萬千瓦,預計最晚將于2025年完成建設。


      在關鍵材料和產品產能方面,《藍皮書》認為,在原有產能基礎上,為迎接風光大基地中光熱發電項目建設,2023年,相關企業將通過延長自身產業鏈或新建生產線,提高光熱發電行業的供應支撐能力。根據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不完全統計,我國光熱發電工程相關配套企業約600家。其中,集熱系統相關產品和設備供應商約245家,儲熱系統相關產品和設備供應商約135家,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配套能力顯著增強。


      在光熱發電技術經濟性方面,《藍皮書》表示,目前光熱電站在電網中的功能發生了變化,由國家第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能發盡發”的獨立電源調整為“儲能調峰”電源,儲能時間也按照項目需求優化為8小時左右;聚光系統規模比第一批示范項目減少,等效年利用小時數較低。光熱電站的系統配置,考慮在滿足裝機規模、儲能時長、系統設備安全性等要求前提下降低初投資;100MW塔式光熱電站單位造價由2.977萬元/kW下降至1.6209萬元/kW,下降幅度約45.6%。


      此外,《藍皮書》指出,光熱發電產業發展迅速,成本快速下降,但與光伏風電相比成本依然較高;產業鏈配套齊全,但電站項目少,拉動強度不足;光熱調峰啟動,但機組容量小,不足以體現光熱的價值。針對這些挑戰,《藍皮書》建議:盡快研究制定“去補貼-市場化發展”過渡期間的光熱發電兩部制電價;盡快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對電網支撐能力的研究;不斷總結現有商業化光熱電站的經驗,進行技術創新,降低成本;開展光熱發電前沿技術示范,持續深化基礎研究;盡快實施單機大容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推進以太陽能為主的多能互補的低碳發電技術示范;對多種新型儲能發電項目進行集中示范,研究其在電網中實際發揮的作用和特性。


      據了解,《藍皮書》由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熱發電專業委員會聯合編寫。(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