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召開一季度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了2023年我國新型儲能發展情況、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情況及我國對全球清潔能源發展所做的貢獻,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據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介紹,截至2023年底,新型儲能已投運裝機超3000萬千瓦,從投資規模來看,“十四五”以來,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千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新型儲能日益成為我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方向及推動能源生產消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裝機規模。
多地加快新型儲能發展,11省(區)裝機規模超百萬千瓦。截至2023年底,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排名前5的省區分別是:山東398萬千瓦/802萬千瓦時、內蒙古354萬千瓦/710萬千瓦時、新疆309萬千瓦/952萬千瓦時、甘肅293萬千瓦/673萬千瓦時、湖南266萬千瓦/531萬千瓦時,裝機規模均超過200萬千瓦,寧夏、貴州、廣東、湖北、安徽、廣西等6省區裝機規模超過100萬千瓦。分區域看,華北、西北地區新型儲能發展較快,裝機占比超過全國50%,其中西北地區占29%,華北地區占27%。
新型儲能新技術不斷涌現,技術路線“百花齊放”。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快速發展。2023年以來,多個300兆瓦等級壓縮空氣儲能項目、100兆瓦等級液流電池儲能項目、兆瓦級飛輪儲能項目開工建設,重力儲能、液態空氣儲能、二氧化碳儲能等新技術落地實施,總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截至2023年底,已投運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比97.4%,鉛炭電池儲能占比0.5%,壓縮空氣儲能占比0.5%,液流電池儲能占比0.4%,其他新型儲能技術占比1.2%。
新型儲能多應用場景發揮功效,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一是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規模約1236萬千瓦,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甘肅等新能源發展較快的省區。二是提高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規模達1539萬千瓦,占比呈上升趨勢,主要分布在山東、湖南、寧夏等系統調節需求較大的省區。三是服務用戶靈活高效用能,廣東、浙江等省區工商業用戶儲能迅速發展。
邊廣琦表示,“十四五”以來,國家能源局大力完善新型儲能發展政策體系,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型儲能。
2023年,針對行業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國家能源局加快推動重點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發布行業標準《新能源基地送電配置新型儲能規劃技術導則》,填補了標準在該領域的空白,堅持“按需配置”,為新能源項目科學配置新型儲能提供參考和借鑒;配合相關部門加快電力市場建設,推動新型儲能發展配套政策機制完善。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新型儲能專項規劃、實施方案或指導意見,相關發展政策還在進一步不斷完善。
對于新型儲能未來工作部署,邊廣琦補充,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積極鼓勵技術創新,結合新型儲能發展特點,針對性開展工作,著力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跟蹤評估,壓實各方責任,確保示范項目取得預期效果,為下一步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二是開展促進新型儲能調度運用的相關舉措研究,引導新型儲能科學調用,進一步發揮系統支撐調節作用。三是組織開展“十五五”新型儲能發展需求專題研究,提前謀劃加強頂層設計,筑牢行業管理基礎。四是開展《新能源基地送電配置新型儲能規劃技術導則》實施情況跟蹤調研,促進新能源基地科學合理配置新型儲能。五是緊跟新型儲能技術與產業國際發展前沿,積極開展先進經驗交流,助力中國企業更好“走出去”。(記者 李麗旻)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