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熔鹽儲能光熱發電解決方案提供商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可勝技術”),在浙江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啟動上市。這一消息引發市場對熔鹽儲能技術路線的關注。作為一種大規模新興儲能方式,熔鹽儲能具有安全性高、環境友好、成本低、儲能容量大等優勢。經過多年培育,熔鹽儲能市場應用情況如何?其產業化發展還面臨哪些關鍵問題?
起步于光熱發電領域
國家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就配置了7小時熔鹽儲能系統。“項目投產以來,連續多年穩定運行,2023年度發電量更是再創新高,達到1.524億千瓦時,達到設計發電量的104.38%。”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總設計師、可勝技術董事長金建祥介紹,作為一種以儲熱材料為媒介的儲能技術,熔鹽在290攝氏度—565攝氏度工作溫度區間維持液態,通過溫度的升高和降低來儲存和釋放能量,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的理想儲能技術。
據了解,我國熔鹽儲能發展勢頭迅猛,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熔鹽儲能市場。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兆瓦級規模以上光熱發電機組累計裝機容量為58.8萬千瓦,在建和擬建光熱發電項目約43個,總裝機容量480萬千瓦,均配置8—16小時熔鹽儲能系統。
根據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印發的《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力爭達到300萬千瓦左右,對應每年需要熔鹽量90萬噸。在國家新能源和低碳發展的政策利好下,熔鹽儲能規模化建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金建祥指出,我國已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熔鹽儲能光熱發電核心技術,并實現了相關產品的規模化生產,國產化率近100%。目前,產業鏈上下游產品和設備相關企業已超過百余家,產品和服務覆蓋熔鹽、熔鹽儲罐、保溫材料、熔鹽泵、熔鹽閥等,供應鏈較為完善,可以滿足我國大量熔鹽儲能項目投資和建設需要。
應用場景拓寬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如火如荼,而在配套用的各儲能技術路線中,抽水蓄能受地理條件、建設周期長等因素限制,鋰電為代表的新型儲能也面臨單位投資額較高,安全性難以從根源上保證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光熱+熔鹽儲能”大基地模式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熔鹽儲能不受地理條件限制、建設周期與新能源項目相匹配,且具有儲能規模大、儲能密度大、安全性能高等突出優點,在長時儲能領域中的優勢尤為明顯。”金建祥說。
金合能源技術總監金翼給《中國能源報》記者算了筆賬:“單從投資成本來說,目前,鋰電價格在0.4元/瓦時左右,而儲熱成本可以做到0.1元/瓦時。”
除了應用在光熱領域,熔鹽儲能也在探索更多可能。2022年10月,浙江省最大用戶側熔鹽儲能——紹興綠電熔鹽儲能示范項目正式運行;同年12月,江蘇國信靖江電廠2×660兆瓦機組熔鹽儲能調峰供熱項目正式投運,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采用熔鹽儲熱技術的大規模火電調峰、調頻、供熱項目。
金建祥進一步指出,熔鹽儲能的應用領域遠不限于發電側,隨著能源消費側熱能需求量的增加,將帶來大量綠電制熱需求,熔鹽儲熱還將促進熱能脫碳。
機遇與挑戰并存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完成2億千瓦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增加系統調節能力3000萬千瓦—4000萬千瓦。業內預計,“十四五”期間,僅火電靈活性改造領域,熔鹽儲能的市場空間就高達千億級。
不過,縱觀產業發展,從2013年我國首個熔鹽儲能項目——青海中控德令哈10兆瓦塔式光熱電站開始,到目前的示范應用,熔鹽儲能規模化應用還面臨諸多問題。
業內人士坦言,熔鹽儲能初始投資額高,和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初始投資成本相近。此外,熔鹽儲能效率普遍低于60%,相較電化學與機械儲能,轉化效率較低。
據悉,熔鹽儲能關鍵原材料——太陽鹽,由硝酸鉀和硝酸鈉混合而成,我國雖然是硝酸鈉生產大國,但鉀鹽還不能完全自給自足,需要進口。近兩年,熔鹽儲能供應鏈出現一定波動,業內擔憂,太陽鹽出現諸如電池材料碳酸鋰價格大幅飆升的情況。
“要避免原材料供應受國際環境變化影響,導致價格大幅波動,給熔鹽儲能市場帶來成本增加的風險。”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熔鹽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燦燦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熔鹽儲能規模化發展要未雨綢繆,相關企業加快投擴產步伐,保障原材料產品質量和供應穩定。”
加快建設示范項目
事實上,熔鹽僅是顯熱儲熱技術中的一種。儲熱還有相變儲熱、化學反應儲熱等多種形式。得益于光熱產業帶動,近年來,熔鹽儲能脫穎而出,實現較快發展。但相比儲電,儲熱并不為人們熟知。
“能源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電和熱兩種,也隨之產生儲電和儲熱兩種技術。”在金翼看來,儲電之所以發展很快,是基于它本身是電對電系統,電網系統接受度較好,可以通過電網進行傳輸,而儲熱是電對熱,輸送難度高很多,使用半徑有限。火電熱電聯產機組有熱網、電網,可以通過“熱”的形式供給用戶。而采用“電—熱—電”模式即將電能轉換為熱能再轉化為電能,從熱力學角度來看,轉換效率較低,市場存在一些爭議。
金翼指出,儲熱不是一項完全獨立的技術,需要依附光熱、煤電機組、清潔取暖等項目,因此,儲熱作為一個獨立儲能裝置的作用統計界面尚不清晰。
面對產業發展未來,張燦燦坦言,相比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熔鹽儲能缺乏相關政策扶持,建議參照執行抽水蓄能電站政策機制。此外,熔鹽儲能系統經濟性、可靠性,安全性相關標準缺乏,亟待建立明確的行業規范。
技術方面,張燦燦表示:“熔鹽在傳輸過程中向外散熱,當溫度低于熔點時易凍堵管路,導致系統故障。儲熱技術有待持續攻關,性能指標還需進一步優化。”
金建祥建議,加快建設熔鹽儲能應用的示范項目,進一步探索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為后續熔鹽儲能在電力系統各個環節的大規模應用積累經驗。在工業脫碳領域,建議鼓勵熔鹽儲能將低谷電、棄風棄光電轉化成綠色熱能,調整電力系統輸配電政策,免除熔鹽儲能外購電容量費用及輸配電費用;在火(熱)電機組靈活改造、冷熱電聯供等應用領域,建議通過電力市場、輔助服務等收益方式體現熔鹽儲能的價值。(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