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家電力企業公布一季度發電數據 多因素促行業形勢向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4-18





      火電機組發電量同比大幅上升、風光新能源機組發電量增加、核電機組發電量增加……近日,多家電力企業公布的一季度發電數據顯示,除水電外,各類機組發電量較去年同期普遍上升。此外,燃料成本下降、電力市場改革深化等利好釋放,進一步促進電力行業發展向好。


      多家企業一季度發電量不同程度上升


      4月8日,龍源電力發布公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該公司2024年累計完成發電量2122.52萬兆瓦時,較2023年同期增長8.27%。其中,風電發電量增長1.37%,火電發電量增長11.30%,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233.33%。


      三峽能源一季度總發電量更是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28.69%。據初步統計,該公司2024年第一季度總發電量177.35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完成發電量120.2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增長16.33%;太陽能完成發電量55.2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增長64.87%;水電完成發電量0.97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增長14.12%;獨立儲能完成發電量0.98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增長553.33%。


      4月9日,中國廣核公告稱,一季度,集團運營管理的核電機組總發電量約為550.80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上升0.39%;總上網電量約為518.14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上升1.83%。


      不過,一季度以水電為主的電力企業因為來水較往年偏枯、水電發電空間被擠壓等因素,發電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24年一季度,長江電力境內所屬六座梯級電站總發電量約527.47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減少5.13%。華能水電一季度完成發電量162.26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17%;上網電量160.58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25%。桂冠電力一季度水電發電量為50.97億千瓦時,同比減少7.38%。


      用電量增速超預期


      今年用電量將維持高位增長態勢


      從宏觀層面來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153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目前的增長速度遠大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年初預計的6%的年度增速,釋放了經濟運行回升向好的信號。


      南方電網發布的數據進一步顯示,1月至2月,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等省區的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達16.9%,高于高載能行業8.8個百分點,表明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產品增長較快,帶動相關行業用電量較快增長。


      中電聯統計與數據中心副主任董增波認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居民生活等領域的電氣化水平持續提升,將推動電力消費需求進一步增加。2024年大數據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延續快速增長態勢,這些新型基礎設施既是新興產業,也是高耗電產業,客觀上將促進用電量增長。


      民生證券最新電力行業研究報告認為,今年用電需求增速將維持高位增長態勢,利好相關電力企業。


      另有資深公用事業研究人士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電力板塊整體業績確定性高,分紅能力強,未來還將持續受益于國資央企改革,因此看好電力板塊的長期投資價值。


      多重因素推動區域發電龍頭轉型提速


      在所有電源中,目前火電仍然起到“壓艙石”的作用,電煤成本對多數發電企業經營依然重要。電煤價格回落已使華能國際、華電國際、大唐發電等發電企業的經營情況顯著改善。


      對于2023年業績扭虧,華能國際方面表示,主要原因是單位燃料成本同比下降和電量同比增長。大唐發電更是給出了具體的數據:2023年火電發電單位燃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27.21元/兆瓦時,導致燃料成本減少57.62億元。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家分析認為,2024年全國煤炭供給體系質量提升、應急保供能力增強,煤炭市場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態勢。易煤研究院研究部副總監楊潔對記者表示,按照目前的供求關系,煤價還在向下探底,有利于發電企業的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步伐持續加快,部分地區細化政策陸續發布,或對區域電力企業構成利好。以皖能電力為例,該公司在接受機構調研時透露,2023年全年獲得輔助服務調峰凈收益超6300萬元。


      此外,以申能股份、吉電股份為代表的地區發電龍頭企業均在新能源、智慧能源方面進行了布局。隨著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新能源發電占比不斷上升,電力市場化改革紅利逐步釋放,區域電力龍頭企業逐步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或使公司資產結構進一步優化,利潤進一步增厚。


      但對于此前市場最為看好的煤電容量電價政策,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等業內專家卻認為,今后發電企業靠火電“掙大錢”的可行性不大。結合記者最新采訪的情況來看,容量電價機制帶給相關發電企業的收益并未達到理論計算預期,而且受益門檻也較高。(王文嫣)


      轉自:上海證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