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裝機量約為“十三五”末20倍 儲能從“小配角”到“大角色”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3-26





    去年裝機量約為“十三五”末20倍,今年新增并網規模有望較去年增長約一倍

    儲能從“小配角”到“大角色”


      “儲能從寂寂無聞的'小配角'轉向'大角色'”“技術路線從鋰離子電池一枝獨秀發展為百花齊放”“樂觀情況下,2025年儲能新增并網規模比2024年將增長一倍左右”……這是《中國能源報》記者在近日召開的“儲能產業2024年回顧與2025年展望”會議上了解的內容。


      2024年,“發展新型儲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不久前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規定,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這是新型儲能獲得來自多方面政策扶持的體現,行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今年,在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構建背景下,我國儲能市場將有望延續闊步發展態勢。


      爆發式增長 激發儲能角色躍遷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較“十三五”末增長超過20倍。新型儲能與抽水蓄能共同構成的儲能總裝機規模達到了約1.4億千瓦。


      “過去儲能僅是電力系統寂寂無聞的'小配角',如今首次以'億千瓦'量級躋身能源綠色轉型舞臺中央。”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劉亞芳表示。其中,新型儲能技術路線已從過去鋰離子電池“一枝獨秀”發展為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固態/半固態電池、鈉離子儲能等“多元共生”的系列家族。


      “儲能之所以能從'配角'變成'主角',根本原因還在于量的積累”。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專家委員楚攀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尤其是電化學儲能的裝機容量,從2021年的不足4吉瓦時到2024年首次突破100吉瓦時,短短十年時間市場規模增加20倍以上,這樣的增速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罕見的。量的劇增,讓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了更加關鍵的作用,在電網失控的關鍵時刻能提供及時的頻率和電壓支撐,自從2017年9月份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導意見》以來,用了近9年時間,儲能終于成了'主角',成為'源網荷儲'不可或缺的一環。”


      儲能角色的轉變,源于政策賦能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我國已累計發布2200余項儲能政策,僅2024年,新增發布儲能政策接近500項,覆蓋技術研發、市場機制、安全標準等領域,由此推動產業鏈快速擴張。


      “儲能不僅是可再生能源的'忠實伙伴',更是新型能源體系融合的關鍵紐帶。”國網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蔣莉萍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未來需以系統化思維,統籌技術、市場與利益格局,讓儲能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先進生產力。”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及裝機容量已突破全國總裝機容量的40%,這一數據標志著我國能源行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蔣莉萍認為,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作用及其決策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五大性能上:即靈活性、柔韌性、穩定性、可靠性和經濟性。在提升這些關鍵性能方面,儲能的角色不可或缺。專家普遍預測,2025年儲能新增并網規模將比2024年增長一倍左右,儲能市場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繁榮下的隱憂 面臨產業鏈協同難題


      盡管儲能行業高歌猛進,但挑戰也不容忽視。劉亞芳指出,當前,儲能行業面臨投資回報難、市場競爭激烈度日增、安全風險攀升、產業鏈協同不足四大痛點。儲能部分領域出現“價格戰”白熱化,導致儲能資產收益率持續下滑;儲能裝機規模激增與安全標準滯后形成矛盾,消防技術與運維能力亟需升級;上游材料供應波動與下游應用場景拓展緩慢,進一步加劇儲能產業鏈斷鏈風險。


      “幾乎每個儲能產業鏈上的環節都面臨供需失衡問題。”楚攀指出,“供需失衡的根本在于企業對儲能行業發展的高預期。由于過去4年儲能需求的'非常規'高速增長,使得儲能產業鏈上的各家企業都不敢掉以輕心,不得不跟隨競爭對手一起擴大產能,以期在未來的儲能市場中奪得更多的份額。但是,儲能產業鏈各環節增加的產能良莠不齊,市場內卷的發起者往往是低質低價且欠缺經驗和積累的供應商。”


      以某知名儲能企業為例,由于上游關鍵原材料價格在短時間內大幅上漲,企業生產成本急劇增加,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而下游市場需求卻因應用場景開發不足未能同步增長,導致該企業產品庫存積壓,資金周轉困難。


      如何解決產業鏈不匹配難題?劉亞芳建議,行業內企業應加強信息共享與溝通,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應對市場波動。同時,政府部門也應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政策支持鼓勵上下游企業開展合作項目,促進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楚攀建議,儲能市場是一個全球性市場,能源的清潔替代也是全球趨勢,儲能企業應更加積極地去開拓海外市場,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海外市場的總體容量大概是中國市場的兩倍,且大部分區域的儲能項目或光儲一體化的項目收益率都有保障。開拓海外市場,立足全球謀發展,可能是國內儲能企業破解內卷的必經之路。


      完善政策協同 深入挖掘儲能價值


      面對當下儲能行業投資回報低、“內卷式”競爭嚴重、安全與可靠性風險凸顯等瓶頸,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可以通過政策協同、技術突破、場景創新等多方面發力,推動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此外,還需加速儲能細分市場的開發,深入挖掘其價值,并與相應的價格政策相配套,以促進儲能行業的整體進步。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安全總監、中國新型儲能產業創新聯盟副秘書長韓小琪表示,新型儲能產業正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適時地調整與產業發展階段相匹配的價格機制,對于增強行業發展的信心至關重要在從政策導向向市場導向過渡的過程中,他建議特別關注新型儲能的成本回收問題。近年來新型儲能成本已顯著下降,然而,在電能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中,收益往往不足以完全覆蓋成本。因此,有必要厘清新型儲能技術功能與場景價值,采取量身定制的政策,如因地制宜實施“兩步制”電價等。


      劉亞芳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未來需要加快構建適應新型儲能這一新生產力特性的生產關系體系,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價格體系、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完善儲能的并網和調用機制,持續優化電力市場,豐富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機制,以促進新型儲能實現價值的多元化和最大化。


      楚攀表示,儲能與新能源的發展高度耦合,目前中國西部地區的棄風棄光現象非常嚴重,西部的風光資源不可能都通過特高壓線路輸送到東部去消納。隨著新能源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綠電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風光發電就地消納將是一個必然的選項。破解儲能發展困境不能只依靠電力行業,儲能可以充分發揮穩定器、調節器的作用,與大型風光基地協同建設,構建離網型的穩定的電力供應體系,為“氫氨醇”的制備提供綠色電能,建設不依賴化石能源的綠色石化體系,為國家的能源安全提供新思路和新嘗試。


      劉亞芳認為,儲能的應用不應局限于電能存儲,還要大力發展光熱發電、“火電+綠電耦合”、構網型儲能等復合型、耦合型儲能,積極探索虛擬電廠、風光儲氫氨醇等新技術、新模式,加快釋放新型儲能擴大新能源開發和消納的多方面潛力。(記者 蘇南)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