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勵綠電消費、低碳轉型需求增長的大背景下,多家風電廠商也在加速“跨界”步伐,制氫制氨、綠色甲醇等新興產業也為業績增長提供“新動能”。
A股風電上市企業迎來年報披露季,國內主流風電上市公司紛紛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從營收和盈利情況來看,風電產品銷售訂單規模大多呈現穩定上漲趨勢,盈利水平在過去兩年基礎上實現修復,較去年同期出現明顯好轉。從營收情況來看,“出海潮”讓海外營收占比快速上漲,海外業務成為風電企業的布局重點。在鼓勵綠電消費、低碳轉型需求增長的大背景下,多家風電廠商也在加速“跨界”步伐,制氫制氨、綠色甲醇等新興產業也為業績增長提供“新動能”。
“價格戰”暫緩盈利向好
截至4月首周,金風科技、運達股份、電氣風電、三一重能等國內主要風電整機上市公司發布了2024年業績情況,盈利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金風科技的年報顯示,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567。0億元,同比增長約12%,實現歸母凈利潤18。6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0%,風電行業綜合毛利率為13。55%,較2023年也有所提升。同期,運達股份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221。98億元,同比增長18。54%,歸母凈利潤為4。6億元,同比增幅為12。24%,風電行業毛利率為8。94%,同比減少1。47%。同時,電氣風電也在2024年實現大幅減虧。
對于業績回暖態勢,多家公司都表示,產品價格止跌和成本控制是主要原因。從行業數據來看,去年下半年風電項目中標價格已基本止跌,陸上風電機組價格目前維持在1500元/千瓦左右,與去年上半年的價格低點相比已有明顯回升。
三一重能稱,由于前期風電行業風機中標價格整體下降,同時受公司部分非經常性損益和出于謹慎性考慮計提減值的影響,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較上年有所下降,但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仍保持穩定。電氣風電則表示,公司通過積極推動產品大型化、調整技術路線、供應鏈降本等方式壓降產品成本,對銷售訂單項目成本進行全流程、精細化管控,銷售訂單毛利率有所改善。
迭代加快積極沖海外
從目前上市公司披露數據來看,國內市場仍是風電產品銷售的“主陣地”,但隨著中國風電產品競爭力持續提升,海外營收也逐步成為業績增長的另一大推力。
中材葉片在年報中披露,2024年公司全年銷售風電葉片24吉瓦,同比增長10。9%,市場占有率保持全球第一,全年實現風電葉片產品銷售收入85。7億元。目前,公司玻璃纖維產品覆蓋超過8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同時巴西葉片基地已實現批量交付,海外第二工廠持續推進。
金風科技也表示,2024年公司海外新增訂單創歷史新高,突破菲律賓、納米比亞、格魯吉亞等8個國家,累計實現簽單國別47個。GWHV12、GWHV15平臺系列機組已成為主力投標產品,涵蓋中東、北非、中亞、南美及歐洲等多個區域。公司在手外部訂單共計45083。04兆瓦,其中海外訂單量為7031。82兆瓦,與2023年4677。47兆瓦相比,海外訂單規模呈現快速提升。
伍德麥肯茲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金風科技、遠景能源和明陽智能首次包攬全球風機裝機容量前三排名,中國風電整機商持續鞏固全球市場主導地位。
中國風電產品市場份額的擴大離不開競爭力的提升,從披露信息來看,風電產品迭代升級浪潮仍在持續。運達股份在2024年推出了220/230米風輪直徑整機產品,功率等級覆蓋6—10兆瓦主力機型,10兆瓦機型刷新當時全球陸上產業化最大的風電機組產品紀錄。中材葉片則在去年推出首支全球最長風電葉片GW147,在葉片設計、制造及檢測認證方面實現新突破,可回收葉片、熱塑性葉片等技術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綠色燃料增添新亮點
多家上市公司指出,風電開發環節營收增長或不及預期。節能風電年報顯示,2024年該公司營業收入約為50。26億元,同比下降1。74%,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2。02%。該公司稱,近年來全國風電整體發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棄風限電”現象引發電量損失。同期,另有多家從事風電開發的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我國多地限電比例有所增加,風電項目平均利用小時數有所下降。
不過,上網發電并不是新能源發展的唯一出路,綠色電力消費逐步興起的當下,多家風電上市公司也在積極延展產業鏈條,向制氫制氨、綠色甲醇等新興產業“跨界”發展。
運達股份披露,正積極推動新能源消納業務啟航,著力解決風光資源富集區綠電就地轉化,打通并創新“綠色化工、綠色+算力”等新能源應用場景,同時也成立氫氨醇事業部,推進與吉利集團、招商局集團等行業翹楚的甲醇項目戰略合作。金風科技也指出,公司已與多家跨國公司簽訂綠色甲醇采購協議,到2027年底,公司預計將實現百萬噸級綠色甲醇產能。去年,中廣核風電也與電氣風電達成合作,將依托九江資源稟賦,共同打造長江流域第一個綠色甲醇項目,培育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業界普遍認為,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等低碳燃料業務的開發有望進一步打開風電新增裝機需求,成為風電上市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記者 李麗旻)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