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成都舉辦的一個小范圍的天然氣市場論壇,幾乎沒有官員的參加,但話題的敏感足以讓聽眾們繃起神經認真傾聽。
“對于去年有關部門制定的氣價管理辦法(試行),我認為在調價機制、政策導向、對產業的影響諸多方面有著種種弊病。”中海油天然氣高級顧問趙秀光表示,氣價改革必須避免“一刀切”,不應該只注重氣價高低,必須控制壟斷行業暴利。
有消息表明,已上報國務院的氣價管理辦法,或是考慮到1~3月份是傳統的能源消費旺季,方案正式推出將被推后。“但肯定將和國際接軌。”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天然氣市場室副主任李偉表示。
氣荒價格壁壘待破
對于在3月17日參加論壇的全國各地天然氣公司負責人來說,去年底的一場“氣荒”仍然成為他們最重要的談資。
“我們的天然氣用量雖然一年只有1億立方米左右,但受國內氣荒影響,供應非常緊張。”澳門電力公司負責人劉筱駒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他們的氣源來自中海油,雖然天然氣比煤炭成本高出很多,但作為清潔能源,是澳電公司必須采購的能源。
“當然,與國內的氣荒相比,我們日子還算好過點,就是價格太高。”劉筱駒表示,他們的期望是能夠直接從中海油采購,而不再經過城市天然氣門站,但至于高出多少,他表示屬于商業秘密。
按照李偉提供的數據,200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為780億立方米,2009年為860億立方米(包括油氣田自用)。“四川仍為全國天然氣消費最大省份,去年總消費110億立方米。”李偉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但在“氣荒”時節,作為天然氣生產基地的四川仍然覺得自己“氣短”。數據顯示,去年四川天然氣缺口達30億立方米,在成都市區各大加氣站長長的汽車隊伍仍然記憶猶新。而早在去年5月,四川省國資委主任彭渝就曾透露,“今年省內天然氣的缺口量將激增至50億立方米左右”。
就此,四川省社科院有專家分析說,四川去年的天然氣產量大約是175億立方米,但四川省從前年開始用氣量就突破100億立方米,占去了整個產量的一多半,今年肯定還會持續增長。他認為,“天然氣在國內一次能源消費當中所占比例僅為5%左右,而四川省天然氣一次能源消費比例為16%以上,已經超過很多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缺氣只能是相對的。”
在李偉看來,到底缺多少氣才叫氣荒,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指標。“但氣荒導致各地加氣站的供需矛盾突出是不爭的事實,這主要在于一方面是管網調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天然氣調峰設施不足,比如缺乏儲備。”李偉介紹說,截至去年底,雖然中國的天然氣管網已經達到3.6萬公里,形成了“西氣東輸、海氣上岸、北氣南下、就近外供”的格局,但沒有形成發達國家“大交通”的格局,管線聯動受到限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單一公司門站氣價的競爭優勢。”在中海油趙秀光看來,氣荒沒有讓供應商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反而形成價格壁壘,因此需要加快氣價改革的步子。
不僅如此,按照李偉的測算,2010年中國天然氣總需求量大概在1200億立方米,受管線限制,供應總量可能在960億~980億立方米之間。
“‘氣荒’實際是國內缺氣造成的,而缺氣的根源還在于目前天然氣的價格管制。對于企業來說,沒有利益的驅動,根本就沒有動力去勘探更多的油氣田。而進口天然氣也是因為價格的矛盾遲遲難以進到國內。”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董秀成教授說。
氣改“多宗罪”
在兩會期間,天然氣價格改革再次成為了各方焦點。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中國與俄羅斯已就未來從俄進口天然氣的價格達成協議,他明確天然氣價格將與油價掛鉤。此外,李偉介紹說,“燃氣公司希望天然氣價格上下游同步聯動,協會已上報了聯動方案,需要國務院批。”據悉,天然氣價改方案出臺后,上游調價下游或許可以順調,不用召開聽證會。
“目前陸上天然氣定價主要是政策定價,實行的是一廠一價、一線一價、分類定價;進口天然氣則是市場定價,供需雙方具體談判”。趙秀光分析說,國內天然氣主要的問題是沒有正常的調價機制,政府不定期的調整顯然無法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
根據李偉提供的數據,2009年全國各類用戶門站價格是0.7元~1.8元/立方米,均價為1.3元,終端價格為2~4元/立方米。“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相對偏低。”李偉表示,按照與油價掛鉤的方式看,目前國內天然氣與油價比在1∶0.3~1∶0.5之間,這就意味著天然氣價格的上浮空間很大。
雖然《天然氣管理辦法(試行)》稿尚未正式公布,但在熟稔于胸的趙秀光看來,已經存在著“多宗罪”。按照趙秀光的評估,雖然該方案出臺能夠一定程度促進中國天然氣市場的穩定發展,但在調價機制上,存在著調價過程與程序復雜,細節不明,并容易引發同一市場不同公司之間的價格差異,尤其是存量氣價和增量氣價的加權平均,嚴重影響化肥等企業用氣和長期照付不議合同的履行,操作難度極大。
在趙秀光看來,在政策導向上,即將出臺價格“一刀切”的方案,沒有結合天然氣市場來推進未來產業的綜合改革,并引發了三大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也未起到引導激勵進口、統一管網多氣源互補、天然氣資源和市場的優化配置作用,“尤其是給市場發出片面的信息,僅注重氣價高低,而忽略了長期安全和可靠供氣”。
因此,對產業的發展,會引發管線跑馬圈地搶占市場行為,非理性搶購國際LNG資源,擠壓近海勘探、開發和市場開拓等種種不利影響。
即使如此,有消息表明,天然氣價改方案或將在4月份正式出臺,從而有望能夠緩解今年的供氣緊張情況。
國際接軌帶來漲價潮
“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重要思路就是價格與國際接軌!”李偉表示,據稱已經有一個初步草案。而國際上通用做法就是與石油價格接軌,所以目前進口氣價加上管線費、城市配氣費,要高于國內價格。
公開消息稱,中原油田天然氣價現為1.298元/立方米;供應給廣東地區的廣東大鵬LNG天然氣進貨價約為1.6302元/立方米,相比之下海外天然氣要貴于國內。另外,已經實現輸送的卡塔爾LNG到岸價在3元/立方米左右,加上接收站的運作費用,預計僅僅是出站的價格在3.5元/立方米左右。而目前廣州、佛山、東莞的終端民用天然氣價格分別為3.45元/立方米、3.85元/立方米和3.6元/立方米。可見,卡塔爾天然氣將給終端用戶帶來價格上漲壓力。此外,中亞天然氣運至新疆霍爾果斯的價格就達到2.02元,而二線的綜合管輸費達到1.113元/立方米。因此在西氣東輸二線建成后,預計華東、華南地區的門站價格將在3元/立方米以上,比目前氣價高出許多。
李偉認為,天然氣價格改革肯定會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與石油一樣形成一個調整機制,這里面應該考慮到社會的承受能力。
對于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政策取向,趙秀光認為改革方式必須在價格上避免“一刀切”,在體現清潔能源附加值基礎上,按替代能源競爭定價,并應該延伸到用氣企業下游產品價格,特別是上網電價。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咨詢公司戰略所副所長李良認為,有以下三種方案可以選擇:首先是區域定價,根據運輸距離的遠近,采取差別定價;其次是區域定價權下放或者集中;最后就是一氣一價,比如西氣東輸二線一個價,川氣東送一個價。
近期,山東東營市已經決定從3月1日起調整城市天然氣銷售價格,其中車用天然氣零售價由原來的每立方米2.20元大幅提高到3.26元,漲幅接近50%。業內認為,此次東營被迫漲價或許將是各地氣價調整乃至天然氣價改的前奏。
目前,國際原油價格已經持續突破80美元一桶,有專家預測國內油價會在近期調整每噸提高200元。顯然,這樣的接軌讓未來天然氣價格走高將成為不爭的現實。(黨鵬)
來源:中國經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