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企業加速進入“恐龍時代”


    來源:   作者:呂福明    時間:2010-03-26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煤炭行業兼并重組、資源整合進程的加快,一個個產能過億噸的大型煤炭集團和煤炭基地不斷出現,山西、內蒙古、河南、新疆、山東等主要產煤大省,正在或準備引領煤炭行業進入以大集團組建為標志的“恐龍時代”。而這一演化進程,無疑適應了當前整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氣候,并有望將這一高碳行業推向低碳發展的新平臺。

    相對于發達國家的煤炭產業集中度,我國煤炭產業顯得很分散。實施煤炭大集團戰略,可以集中有限資源解決各個企業在煤化工、電鋁等產業鏈上的諸多不足,如分頭決策、分散投資、實力不足、技術支持不夠、重復建設等問題,從而實現集中決策、集中投入、集中研發、互借優勢、統籌應用,加速實現煤炭產業的結構性優化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近幾年,在中央加快培育煤炭大集團的政策推動下,各主要產煤省市大力實施重組整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2個主要產煤省完成了煤炭大集團的重組工作。但具有革命性的變革,始于煤炭生產大省山西。

    借助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山西省2009年進行了大規模煤炭資源整合,要求主體煤炭企業年產量不得低于300萬噸;注冊資金不得低于2億元;企業主要負責人必須具有8年以上管理大型、中型煤礦經歷;工程師及以上技術職稱人員不得少于90人。

    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山西高碳經濟也要低碳發展”,要“好”字為先,“綠”字為要,“民”字為本,建設產業多元、低碳發展、社會和諧、城鄉宜居、山川秀美的新山西。發展改革委官員表示,山西形成了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國有、民營并存的辦礦格局,煤企兼并重組后,這個省辦礦體制明顯優化。從煤炭企業數量上看,國有企業辦礦占20%,民營企業辦礦占30%,股份制企業辦礦占50%。

    據了解,山西煤炭工業的結構調整分為資源整合兼并重組、技術改造和高產高效3個階段。目前,山西煤礦的數量已由2600座已減少到1053座;煤炭企業的個數由2200家減少到了130家;年產生能力在30萬噸以下的煤礦通過整合全部淘汰;90萬噸以上的煤礦已占到煤礦總數的70%,并要求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

    繼山西煤改之后,今年3月初,河南省政府正式公布本省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實施意見,兼并重組的重點指向年產規模在15萬噸至30萬噸的煤礦,力爭在今年年底建成3個年產5000萬噸的特大型煤炭企業,煤炭企業數量從近800家減少到50家左右,使河南省骨干煤炭企業控制的資源量占全省總量的85%以上,產量占到75%以上,保證單個礦井生產規模不低于15萬噸/年。

    河南煤炭行業兼并重組的主體是年生產規模在100萬噸以上的21家大型煤炭企業,包括中平能化集團、河南煤化集團、義煤集團、鄭煤集團、神火集團、省煤層氣開發利用有限公司等。通過企業并購、轉讓、聯合重組、控股等兼并重組方式,逐步形成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的辦礦體制。

    在山西省的北鄰,內蒙古煤炭儲量已超過山西居全國第一,約占全國1/4。為在資源上保證重工業化的躍進式發展,去年10月份,內蒙古制定了要求本地私營煤礦企業必須與國有煤炭集團或國有合資煤炭企業整合的方案。作為資源大省的新疆也在加快整合步伐,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介紹,目前新疆煤炭企業的總數量從2002年的1820家降到259家,開采量從不到2000萬噸上升至9000萬噸,回采率提高到65%。

    在東部沿海,煤炭資源大省山東也在醞釀實施省屬煤炭企業的重組整合。山東省國資委主任譚成義表示,山東將打造10戶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知名度的大企業集團,其中包括煤炭企業的戰略性重組。目前,山東省省屬煤炭企業有7家,分別是兗礦集團、棗莊礦業、淄博礦業、新汶礦業、龍口礦業、肥城礦業、臨沂礦業,合計產能超過1億噸。業內透露,山東大煤炭集團組建后,擬通過產權關系的整合,逐步建立統一的銷售、采購及資金運作平臺,實現省內煤炭儲備的統一規劃和開采,同時將重點放在省外尤其是國外資源的整合開拓上。此前,兗礦集團已在澳大利亞取得兩個煤礦的開采權,并逐步獲取收益。

    近年來,作為我國東部沿海工業大省,山東每年除自己生產1.4億噸煤炭之外,還要從省外調入1億多噸。為改變省內煤炭資源日趨枯竭的現狀,山東各大煤炭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目前,山東企業在省外、海外占有資源儲量已超過省內本埠資源量,僅7大省屬煤礦就已在省外圈占煤炭資源500億噸。而今后實施的大集團戰略,將使山東更有效地進行全球性資源整合和有效開發利用。

    組建煤炭大集團需破解六大障礙

    船大抗風。煤炭大集團擁有規模、管理、技術等諸多優勢,可以對資源性產品進行深加工,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而中小企業則往往力不從心。據了解,全國組建后的各煤炭大集團采用資本運作與產業開發相結合的手段,加速兼并擴張發展,在不長時間內形成了雄厚后備資源、巨大產能和經濟規模,擴張發展的實力快速增強。如,神華集團近年來每年的投資都在200億元以上,持續開展兼并、重組,煤炭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千萬噸級以上增長。

    然而,由于改革重組會觸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關系,整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針對當前煤炭大集團組建過程中會遭遇的障礙問題,山東省煤炭工業局局長卜昌森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是資產重組問題。因為參與重組的煤炭企業大多為國有獨資企業,一般采用資產整體劃轉方式。如有多元產權結構企業的情況,則需按《公司法》規定予以妥善處理。

    二是企業高管人員的安排問題。在目前地方國有煤炭企業,除多數企業負責人歸國資部門管理外,有的企業負責人仍由省委組織部任命,這就給重組后相關人員的任命安排帶來困難。從一些成功的兼并重組案例看,可以對重組企業的高管人員,分別采取上提集團公司任職、二級單位交流或地企交流、到點退休或成立內部高參機構安置等方式,進行妥善安排。

    三是主業和輔業的關系問題。多數煤炭集團組建時,采取主業重組,輔業由主業代管、托管方式,并在一定時期內,給予輔業在政策、人才、市場、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扶持,保持主輔協調發展。

    四是煤炭資源開發問題。凡組建大集團的省區,一般都應將區域內的主要煤田的資源劃歸于大集團統一規劃、開采。據了解,因為借鑒了山西的經驗,河南煤改的難度要小一些。河南省政府將在資源配置、資金、安全監管、礦權轉讓及調整、稅收等方面對兼并重組企業予以支持,此外還建立了小煤礦退出機制。

    五是安全和穩定問題。大多數企業在重組中采取穩定下部、調整上部、過渡性的安排做法。在一定時期實行基層管理人員不變、工資政策不變等穩定性政策,保持基層穩定,嚴格工作責任,以抓好安全生產。

    六是大集團控制力問題。為有效提高大集團控制能力,有關省區在戰略規劃、人事安排、資金使用、機構調整等方面賦予新組建的煤炭大集團應有的權能,在政策上優惠扶持,以樹立大集團的權威。

    近年來,我國高層管理部門一直在努力推行各個行業的重組,以期集中優勢資源、淘汰落后產能。工信部負責人在“兩會”期間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出臺跨行業的兼并重組指導意見,目的是使并購能跨越行業限制,從更高層面破除并購的體制機制障礙,比如,財政稅收、資產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

    煤炭資源整合以多種模式推進

    當前,我國煤炭行業發展形勢嚴峻,不但受到新能源蓬勃發展的沖擊和挑戰,而且受到自身產能過剩的挑戰。

    國家有關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認為,預計到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核電運行總裝機容量約8000萬千瓦,風電運行總裝機容量約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約2000萬千瓦,折合約6 .25億噸煤的發電量。從煤炭產能上來看,山西省目前的實際產能達到10億噸,內蒙古的產能達到7億噸,全國產能已達到40億噸以上。

    煤炭行業嚴峻的發展形勢,加速了全國煤炭資源的整合進程。業內分析,無論各地采取哪種重組模式,集約開發、有序利用、高效發展,都會成為煤炭資源整合的可期效果。

    模式一:以資源為中心進行重組整合。這種模式主要以山西、河南、河北省為代表。山西省按照焦煤、無煙煤和動力煤資源來劃分,進行大集團重組整合。近期,山西又大力度推進對全省2598處礦井的整合工作,規劃在2010年底實現單井產能90萬噸以上的規模要求,將資源集中于大型煤炭企業。河南省采取政府主導,推動平煤、永煤、鄭煤三大煤炭企業牽頭實施重組整合的方式,對6個省屬煤炭企業、46個地方煤炭企業和1569個各類小煤礦進行整合和產權重組優化配置,將90%以上的資源配置到大型煤炭集團。河北省重組后的冀中能源集團,擁有峰峰、邢臺、邯鄲、井陘、張家口和山西晉中6個礦區,與開灤礦業集團管控了河北省絕大部分煤炭資源。

    模式二:開放式資源整合。已躍居全國煤炭產量第一大省的內蒙古明確表示,其煤炭資源整合走的絕不是“山西模式”。山西省、市、縣直屬國有控股和參股煤炭企業產能占全省的一半左右,而內蒙古的現狀則是,地方政府獨資、控股、參股企業少,大部分收益由開發企業和個人所得,地方得到的利潤較少。

    國務院2005年下發《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使內蒙古煤炭資源整合進入一個4年加速期。期間,內蒙古煤礦總數已經由2000年的2000多處,減至2009年的501處,生產規模10萬噸以下的小煤礦已全部退出市場。

    業內認為,與“山西模式”不同,內蒙古煤炭行業采取的是“開放式的資源整合”,目前已經整合完畢,地方國有企業基本上為央企所整合,其他煤炭企業則基本上是股份制企業。目前,內蒙古第一大煤炭企業伊泰集團即為股份制企業。

    模式三:以業務鏈為中心的重組整合。這種模式主要以寧夏、黑龍江、陜西等省區為代表。主要做法是將全省大型煤炭企業組建為一個大集團,逐步實行統一戰略規劃、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管理、統一資源配置、統一市場營銷、統一物資供應、統一產品品牌、統一技術研發等。

    山東省煤炭工業局局長卜昌森認為,各主要產煤省煤炭大集團組建工作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政府主導推動;第二階段為企業自主擴張發展。已組建的各煤炭大集團經過不斷重組、整合和磨合,現已普遍進入了新的擴張發展階段,其經濟規模和效益均實現大跨越發展。

    如,山西焦煤集團2001年6月組建時年產量4649萬噸、銷售收入107億多元、利潤0.5億元;2008年達到產量8029萬噸、銷售收入706億元、利潤48億多元。神華寧煤集團2002年12月組建時年產量1820萬噸、銷售收入33億多元、利潤3.4億元;2008年達到產量3883萬噸、銷售收入138億多元、利潤12億多元。


    整合使小煤礦問題有了求解路徑

    淘汰落后煤炭產能,關停小煤礦,是當前各地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舉措,也是煤炭資源整合、環境資源保護的大勢所迫。但因為牽扯到各方面的利益,小煤礦問題總是糾纏不清,難以徹底關停,煤炭資源的整合風暴使困擾多年的小煤礦關停問題找到了求解辦法。

    近年來,小煤礦總是與頻發的礦難有著扯不斷的聯系。現實情況表明,大、中、小煤礦之間的安全生產水平差距極大。據近兩年合計,山西省國有重點煤礦、地方國有煤礦、鄉鎮煤礦的產量分別占全省的52%、18%和30%,而事故死亡人數分別占煤礦事故總死亡人數的11%、15%和74%。

    長期以來,小煤礦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投入、資源回采率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國有大礦,在處理煤礦瓦斯、共生伴生資源、煤矸石、礦井廢水、粉煤灰綜合利用等方面也不具備國有大礦的資金和技術優勢。數以萬計的小煤礦的無序開采,滋生了資源浪費、環境破壞、事故頻發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也以其低成本、低價格擾亂了煤炭市場秩序。最近發生的內蒙古駱駝山煤礦“3·1”透水事故,就是血的教訓。

    據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介紹,煤炭產業集中度每上升1%,事故死亡率將下降0.58%。業內認為,小煤礦多發的安全問題,主要是因為其行為短期化。據了解,煤炭生產許可證2年換發一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煤礦安全投入,加劇了部分小煤礦不顧礦工生命“多快好省”的畸形生產現象。

    對小煤礦進行兼并重組有諸多好處:一是有利于保護有限的煤炭資源;二是有利于改善煤炭企業的安全狀況;三是有利于提高煤炭生產的集中度,使煤炭市場競爭更加規則;四是為國有大型煤炭企業提高產量騰出一定空間。當然,對于大型煤炭企業來說,無論是控股還是托管,安全生產的壓力都會進一步加大。至于從短期效益看是否劃算,還要看小煤礦的資源賦存量大小、兼并價格高低、政府具體的政策導向等因素。

    目前,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較低,排名前4位的企業市場占有率只有20%,低于西方國家40%以上的占有率;排名前8位的企業市場占有率只有28%,遠低于發達國家60%以上的占有率。據山西省副省長陳川平介紹,截至目前,山西全省煤礦兼并重組主體到位率達到94%,山西煤礦產業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平均單井規模由30萬噸/年提高到100萬噸/年以上,保留礦井全部實現機械化開采。

    對于一些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整合的地方煤礦,一些地方也采取了相應的局部整合措施。據山東省煤炭工業局介紹,這個省在2008年關閉了9萬噸以下煤礦,2009年取消了鄉鎮煤礦。截止2009年年末,全省地方煤礦已減少至168家,占全省煤礦的76.4%,而產量已提升到全省煤炭產量的1/3。目前,以章丘、新泰、淄川、滕州等地為代表,山東大多數地方煤礦已整合成集團化運作,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呂福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