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學家創新光能利用方法 提升光伏電池發電量4至5倍


    來源:新華社   作者:胥金章    時間:2017-05-12





      記者10日從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悉,珠海新概念航空航天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曉陽帶領的創新團隊,首創光能利用新方法,創造出超鏡電工業產品并完成實驗室和戶外自然環境持續應用測試認證,使普通晶硅光伏電池的發電量提升4至5倍,相對大幅減少光伏電池用量,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減少碳排放,提高光伏產業的綜合環保效益。這項技術獲得中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發明專利。


      李曉陽長期從事基礎科研與應用技術創新,是我國第一架太陽能飛機的創造者,研究領域涉及前沿物理和新能源技術、仿生科技與飛行新方法,以及臨近空間飛行器等多個領域,大多涉及各種能量的收集、轉化利用與儲存,在國內外獲得百余項具有原創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專利。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能夠工業化批量生產太陽能電池以來,光伏產業目前仍然無法產生經濟凈效益,只能依靠各類補貼維持生存。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加大研發投入,努力提高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降低光伏發電成本,目前仍未突破技術瓶頸。


      李曉陽團隊2008年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對光本質及其運動規律重新認識的“光群場論”,原始創新光能利用新方法,利用普通玻璃制造的光學鏡陣,能夠將“遠程采光集能”與“非成像光學”等技術相結合,通過“多軸同向主動取光”來達到“相對縮短對光源采光距離”和“匯集光能”的物理效果,創造出“超級鏡陣高效光能電力系統”(超鏡電),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超鏡電系統能夠主動遠程獲取和集成光能并以數倍輻照度輸出,改變現有光伏發電都是被動接受光能方式,用獨特的光學方法來主動迎取光能,實現提高光能密度但不增加溫度的工業效果,解決各種高倍或低倍聚光光伏的增溫難題;通過主動取得強大光能,以數倍級的高效來提高電池單位面積的發電量,改變各類光伏電池低效能發電的現狀,實現低成本高效光能發電,在相同光照和環境條件下使相同面積的光伏電池持續提升4至5倍的發電量。


      李曉陽認為,獲得光能量是一切光伏電池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而如何獲得更多光能量,則是降低度電成本、突破現階段光伏產業發展瓶頸的關鍵技術之一。推廣應用超鏡電能使光伏產業不依賴補貼產生經濟凈利潤,實現可持續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1-2月火電發電量6950.98億千瓦時 同比增長8.06%

      據CCTD中國煤炭市場網監測的快報統計,1-2月份,全國發電量累計完成9014 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 00%。其中,水電發電量1196 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 74%;核電發電量311 3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 16%;火電發電量6950 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 06%。
      2017-03-21
    • 原煤產量由負轉正發電量增速加快

      從國家統計局獲悉,今年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增速由負轉正,發電量增速加快。3月份,原煤產量3 0億噸,同比增長1 9%,自2015年2月以來首次增長;一季度,原煤產量8 1億噸,同比下降0 3%。
      2017-04-26
    • 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占四分之一

      部設在法國的“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21)周三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包括大型水力發電在內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達到20 17億千瓦,首次突破20億千瓦大關。
      2017-06-07
    • 上半年全國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21%

      上半年全國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21%

      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朱明21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上半年全國風電發電量14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平均利用小時數984小時,同比增加67小時。
      2017-07-2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