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在近日舉辦的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工作推進會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宣布,今年將在全國范圍內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
什么是新型職業農民?
農業部相關文件中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界定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用9個字定義新型職業農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的身份農民有何差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馮仕政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職業農民”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農民”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職業,而不再是一種被賦予的“身份”。而從經濟角度來說,它有利于勞動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有利于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從政治和社會角度來說,它更加尊重人的個性和選擇,更能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為何要培育職業農民?
對此,農業部解釋稱,當前,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務農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的現象十分普遍。據了解,很多地方務農勞動力平均年齡超過50歲,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成為現實難題,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一大批年輕人務農創業,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
此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迫切需要培育一支創新創業能力強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貧困農民增收致富,確保農村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
據介紹,早在2012年,農業部即啟動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國共培育各類新型職業農民400多萬人,大多成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骨干。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有多少,傳統的農民會被取代么?據統計,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超過1400萬人。據農業部今年1月發布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數量將達到2000萬,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過35%。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