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內蒙古煤管票影響逐漸顯現,產地庫存持續偏低,夏季用煤高峰期進口煤也未增發額度,夏季過后,往年的淡季累庫并未發生,港口庫存相對中性。
近期,動力煤期現價格持續上行,均已步入600元/噸以上的紅色區間。
內蒙古陜西“一減一增”
內蒙古全年大部分時間受到煤管票的制約,產能難以充分發揮。年初煤炭企業積極響應復工復產要求,全力保供,三、四月份內蒙古煤炭產量超過8500萬噸。此后“倒查二十年”及遏制超能力生產等政策影響逐漸顯現,內蒙古煤炭產量大幅回落。
所謂“倒查二十年”,源自于2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發布的《關于在自治區煤炭資源領域違規違法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中受理信訪舉報的公告》,即日起開始全面受理反映黨組織和黨員、干部以及監察對象自2000年以來在煤炭資源領域涉嫌違紀或者職務違法、職務犯罪問題的信訪舉報。涉煤反腐倒查時間跨度二十年之久。同時,自5月開始,鄂爾多斯地區加大力度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產,嚴格按照核定產能按月發放煤管票。
圖為內蒙古煤炭產量(單位:萬噸)
受此影響,內蒙古煤炭產量明顯下降,5月同比降幅12.9%。即使在7、8月用煤高峰期,也并未增發額度。1—8月內蒙古原煤產量累計6.34億噸,同比下降10.4%。目前鄂爾多斯地區煤炭企業開工率只有67%,低于去年同期的72%。預計四季度政策放松難度較大,內蒙古月產量仍將維持在8000萬—8500萬噸水平,四季度減量2600萬—2800萬噸。
在此情況下,北方港口庫存中煤種結構矛盾突出,低硫高熱值煤緊缺,報價持續升水,而這一煤種與盤面基準交割品較為貼近。
1—8月陜西累計產煤4.29億噸,同比增加4700萬噸,增長11.8%。由于基數較低,今年看似增長實際是恢復到正常水平。目前榆林等地生產亦受到一定限制,四季度即使回到常態,勉強能抵償內蒙古減量部分。山西因國有大礦較多,產量相對平穩,1—8月累計產量6.76億噸,增長4.1%,后期也是以穩為主,略有增加。
圖為陜西煤炭產量(單位:萬噸)
全國1—8月原煤產量累計24.5億噸,累計同比降0.1%。預計全年產量略增長,難以實現大幅放量。
煤炭進口依然受限
年初開始,煤炭進口就開始嚴格執行進口額度管理及嚴禁異地報關。進口煤除了1、2月通關量較大之外,一直呈現偏緊態勢,特別是5月之后,同比大幅回落。8月我國進口煤及褐煤2066萬噸,同比減少37%。1—8月累計進口22075萬噸,累計同比增加0.2%。
在進口“平控”目標下,假定全年進口總量按照2017年的2.7億噸執行。那么9—12月剩余額度約5000萬噸,月均僅1250萬噸,同比去年同期的月均約2000萬噸的進口量,每個月要減少750萬噸,減幅達37.5%。這對于華南、華東電廠來說,存在較大缺口,如未來仍不放開,這部分用煤需求都將轉化為對國內下水煤的采購,在冬季用煤高峰期,無疑會加大環渤海港下水煤的供應壓力。
圖為國際動力煤現貨價格(單位:美元/噸、元/噸)
隨著北方港口煤價不斷上漲,關于放開進口煤的傳聞持續不斷。市場傳聞10月將對部分港口9月1日之前到港、尚未通關的進口煤陸續辦理通關手續,數量約150萬噸。此前也傳聞針對東北地區終端企業冬季保供需求給予1000萬噸的定向進口煤額度。相關部委于9月25—27日赴東北地區落實保供措施,再次引發市場對于進口煤政策的關注和猜測。
圖為進口煤價差(單位:元/噸)
進口煤與期貨價差也隨著進口放開預期增強而略有回歸,從最大235元/噸縮窄到日前205元/噸。
下游需求逐漸恢復
8月國內制造業PMI指數為51,連續6個月處于榮枯分界線上方。其中,新訂單指數為52,創3月以來新高;生產經營活動預期58.6,創今年以來新高,顯示向好預期明確。8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5.6%,前值4.8%,去年同期4.4%。其中,采礦業、公用事業增速加快。1—8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0.3%,前值-1.6%。其中,地產、基建投資保持強勁增長,制造業投資緩慢恢復。房地產銷售繼續強勁回升,單月增速達13.7%;地產投資當月增速為11.8%,新開工單月增速放緩,為2.4%(前值11.3%);房企資金來源充裕,地產總體保持高增長。8月,社消零售同比增速0.5%,前值-1.1%,增速在疫情后首次轉正,消費恢復速度有加快跡象。其中,可選品增速提升,必選品增速趨穩。
圖為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單位:%)
從主要耗煤行業產量增速來看,均已恢復增長。1—8月,我國粗鋼產量68888萬噸,同比上漲3.7%;生鐵產量58940萬噸,同比上漲3.4%;平板玻璃產量62308萬重箱,同比上漲1%。四季度房地產、基建領域的恢復速度仍值得期待。
企業采購時間提前
今夏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極端天氣偏多。6月以來,南方大部分地區暴雨較常年同期偏多偏早。全國多地大范圍強降雨天氣一度使得市場對于水電增發寄予厚望,降低火電增速預期。其實降雨能否轉化為水電,降雨時間、降雨集中分布區域都很重要。如降雨集中在7、8月,防洪壓力下庫區會早早泄洪以預留安全水位,降雨難以轉化為電力。另外,6月以來的大范圍降雨天氣集中在安徽、江西、江蘇等長江下游地區,缺少勢能高度同樣難以有效轉化為水電,因此不能將降雨增多視同為水電增加。
圖為三峽出庫流量(單位:立方米/秒)
年初西南地區干旱嚴重,1—5月水電單月發電量均呈同比負增長,直到6月增速才轉正,盡管7、8月達到超高發電量,但1—8月水電累計發電7634億千瓦時,同比仍回落2.3%。目前三峽出庫流量、水頭高度均已回落,預計9—12月水電也將回到常態化水平,四季度用電需求仍需靠火電來滿足。
另一方面,火電有望持續恢復增長。與地產、基建恢復相吻合的是用電量數據的快速恢復。8月全社會用電量顯著增長,同比增幅高達7.7%,為今年以來單月最高增速。1—8月累計增長0.5%,為今年來首次轉正。今年7、8月連續兩個月水電發電量超過1400億千瓦時,為歷史最高單月水電發電量,水電優先上網本應擠占大量火電份額,但因需求強勁,8月我國火電發電量仍實現了同比6.2%的增長。我們預估全年火電增幅為1%。
圖為火電發電量(單位:億千瓦時)
伴隨著地產、基建的恢復,在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下,未來用電量及煤炭需求有望持續增長。四季度煤炭需求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我國煤炭供應的兩個來源國內下水煤、進口煤都呈收縮態勢。5月以來內蒙古地區持續減量,產能難以充分釋放,使得坑口、集運站庫存偏低,坑口煤價維持高位,貿易商發運意愿降低。環渤海港口庫存相對中性,煤種結構問題突出,低硫高熱值煤炭稀缺,貿易商有捂盤心理,一旦需求集中釋放,價格上漲速度較快。目前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主流報價595—605元/噸,5000大卡主流報價535—545元/噸。后期增量將來自于陜西和山西,現有管控之下,內蒙古產能難以恢復。
進口方面,全年嚴控總量,嚴禁異地報關,終端企業心態逐漸發生變化。不少終端企業四季度已經沒有額度,或者所剩不多,在額度增發前,留給企業備貨的時間較為有限,部分企業不得不做兩手準備,采購節奏較往年提前。
煤價進入四部委聯合制定的紅色區間(600元/噸以上)后,政策調控預期加強。以何種形式實現保供、增量如何是市場猜測的焦點。內循環經濟結構下,大量放開進口不符合當前宏觀環境,倘若不放開,僅憑國內煤企增產實現保供,留給企業累庫的時間較短,疊加冬季用煤高峰期到來,運力能否保障值得關注。當前環渤海港口、重點電廠沒有出現明顯的累庫跡象,距離北方供暖季開始僅有一個半月時間,隨著冬季用煤需求增加,一旦遇到雨雪天氣影響運力,供應偏緊引發煤價短期波動性增大問題突出。
總體來看,動力煤全年供需總體平衡,季節性矛盾突出。隨著時間推移,冬季用煤需求是實實在在的。在供應偏緊的前提下,四季度動力煤價格大概率維持高位。(光大期貨)
轉自:化工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