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到2020年,產業用紡織品的纖維加工量從190多萬噸增長到1900多萬噸,占全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超過33%,已經位居紡織行業服裝、產業用、家用三大終端應用領域的第二位。”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日前召開的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協會成立20周年紀念活動致辭時表示,20年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堅持黨建引領、守正創新,勇于開拓進取、擔當作為,始終活躍在中國紡織工業最前沿,為紡織強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行業自身也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用紡織品生產、消費和出口國。
四方面的主要成就
“過去5年,行業發展取得諸多成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副會長李桂梅在作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第四屆理事會工作報告時表示。
一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提質增效成果顯著。截至2020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同口徑工業總產值達到1.6萬億元,比2015年增長60%,年均增長9.9%,行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2%。目前行業內已有示范產業集群17家,比2015年新增4家,合計經濟規模超過2300億元。此外,目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主要產品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出口額占全球的30%,其中,2020年我國非織造布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比2015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
二是主動服務國家大局,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行業緊急復工復產,大量生產口罩、防護服以及主要原輔料,確保產品質量和價格穩定,為打贏疫情防控戰作出重要貢獻。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構筑穩固產業基礎。行業通過強化產業鏈融合、積極配套工程服務、主動銜接終端需求等方式,不斷提升創新能力。2020年,行業骨干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2.9%。同時,行業基礎研究進一步得到重視, “土工建筑增強材料制備與應用” “高性能紡織結構柔性材料制備及應用”“應急救援特種防護材料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與應用示范”等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十余項中國紡聯基礎研究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行業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提升。
四是重點領域快速發展,市場廣度深度并進。過去5年,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年平均增速達26.5%;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行業年平均增速達7.9%;土工與建筑用紡織品行業年平均增速達6.9%;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行業年平均增速達5.3%;航空航天和國防軍工用紡織品行業年平均增速達12%;非織造布行業年平均增速達到13.19%。
加快 “四化”轉型升級
李桂梅表示, “十四五”期間,行業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國民經濟各領域需求為重點,加快產業用紡織品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升級,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創新引領,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強基礎共性技術研究,開展強鏈、補鏈聯合攻關,形成系列化、高端化原輔料和技術裝備供應體系;推動建設國家和地區產業用紡織品創新中心,加強行業在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加大新材料、新技術規模化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培育重點領域內具有核心技術和生態主導權的鏈主企業,培育各個細分領域內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二是堅持統籌規劃,推進行業制造能力系統升級。加快先進裝備和軟件在行業的應用,支持企業關鍵環節數字化、網絡化改造,實現以 “MES+ERP”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管理,有序推動行業智能工廠建設,初步構建數據驅動的,以工藝優化、質量控制、能源管理和設備維護為特征的智能化能力。在有條件的集群地區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中心建設。制定行業節能減碳方案,大力推廣節能降耗的技術、裝備,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推進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大力推動可生物降解纖維材料、再生纖維材料和綠色環保助劑在行業的應用,開展綠色非織造布及制品認證工作。探索廢舊紡織品在行業內高性能、高附加值應用路徑。
三是堅持融合發展,實現重點領域技術和應用突破。結合行業實際和保障重點領域供應鏈、產業鏈安全可靠的戰略需要,行業將在高性能非織造布、海洋產業與漁業用紡織品、應急與安全防護用紡織品、醫療衛生與大健康用紡織品、過濾用紡織品、交通工具用紡織品、土工建筑用紡織品、國防軍工與航空航天用紡織品等八大領域開展產業提升行動。在這些領域中,行業將突破關鍵技術,補齊短板,面向高端市場開發高質量產品,建立面向不同應用場景的體系化的產品線,完善產品、應用和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推動企業產業鏈延伸和服務拓展,將這些領域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左宗鑫)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