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福建、江西、山東、河北等產區有超過32家陶企因為環境問題而被當地環保部門通報、罰款,罰金合計超300萬元。今年國家發改委曾明確,到2025年,建筑、衛生陶瓷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的產能比例要均達到30%,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未來3年內,陶瓷行業至少有25%產能需要進行改造升級,影響涉及全國約690條生產線,近21億㎡的產能,還將有部分企業因不能按期完成升級改造而被淘汰。
專家表示,今年,全國已有18家陶企的資產“上架”接受拍賣,另有4家陶企累計拍賣底價超3億元的資產即將開始拍賣;此外,還有超過48宗陶瓷建材商鋪、展廳被司法拍賣,其中包括安徽、河南、湖南、內蒙、山東等地區的大型陶瓷建材賣場,累計起拍底價接近1.76億元,然而只有5宗成功交易,多宗已經流拍。
以往,每一年都有幾十家到上百家小產能企業退出建陶行業。在疫情反復、原材料成本上升、能耗雙控和環保監管加碼等多重因素的疊加作用下,2022年被淘汰出局的陶企的數量肯定會比往年更多,有行業人士預測這個數量將達到150-200家。在建陶行業,洗牌不斷在加劇,新一輪洗牌已經來臨。
而環保問題正是新一輪洗牌的催化劑。在洗牌的過程中,淘汰掉一些產能落后、環保不達標的陶企,符合陶瓷行業發展的趨勢,也和國家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不良企業的政策導向相匹配。
要想在行業新一輪洗牌中不被淘汰出局,擁有上文所說的約690條生產線的陶企必須盡早對它們進行改造升級。(陶城報)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